Page 226 - 《社会》2018年第2期
P. 226

专业选择与初职获得的性别差异:基于“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的发现


       性别文化对个体成长轨迹的影响一方面通过性别社会化内化为个
   体的偏好和兴趣,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对个体的性别角色期待起作用(王
   金玲, 2011 )。即便男女受教育程度和专业选择都相同,他/她们仍旧更
   倾向于进入符合自身性别角色期待的职业。在性别文化的持续影响
   下,女性更倾向于选择可以兼顾家庭、时间灵活的职业。这些职业往往
   技术要求低、经济回报也不高。而那些进入了对专业技能要求高、时间
   灵活度低、经济回报高的以男性为主导的职业的女性,由于偏离了社会
   对她们的性别角色期待,这部分女性在工作岗位上反而更容易因偏见
   ( 狀犲 犵 犪狋犻狏犲犫犻犪狊 )的影响而处于不利地位( 犓狀狅犫犾狅犮犺犠犲狊狋犲狉狑犻犮犽 , 犲狋犪犾. ,
   2013 ; 犕狅狊狊犚犪犮狌狊犻狀 , 犲狋犪犾. , 2012 ; 犚犲狌犫犲狀 , 犲狋犪犾. , 2014 ),进而导致 两
   性在劳动力市场的收入差异( 犈狀 犵 犾犪狀犱 , 1992 )。

       三、数据、变量与分析策略

       (一)数据
       本文基 于 “首 都 大 学 生 成 长 追 踪 调 查”( 犅犲犻 犼 犻狀 犵犆狅犾犾犲 犵 犲犛狋狌犱犲狀狋
   犘犪狀犲犾犛狌狉狏犲 狔 犅犆犛犘犛 )数据,主要关注大学专业的性别分布如何影响两
               ,
   性进入以男性为主导的职业。研究总体限定为北京市范围内所有教育
   部直属、其他中央部委或北京市所属非民办大学中的全日制本科生(李
   路路, 2013 )。调 查 总 体 为 2006 年 和 2008 年 秋 季 入 学 的 本 科 生,在
   2009 年分别处于大一和大三。该项目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对北
   京 15 所高校的 4771 名大学生进行追踪调查,旨在通过搜集长期追踪
   数据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经历以及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转变过程进
   行系统的实证研究。首期调查于 2009 年完成, 2010 年、 2011 年、 2012
   年、 2013 年又分别进行了四次追踪调查。该数据库能够提供丰富的个
   体信息,供研究者分析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及其毕业后在劳动
   力市场上的表现(吴晓刚, 2016 )。
       本文主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大学生的专业选择,二是专业选择如
   何影响初职进入。关于专业选择,本文仅用了首期调查的数据。删除
   变量缺失值后,样本量为 4429 。其中, 2006 级和 2008 级的学生各占
   一半左右,分别为 48.54% 和 51.46% 。有关初职进入的信息自 2011
   年才开始出现在调查问卷中,且这一变量缺失较多,一方面是因为很多
   学生毕业后继续读研究生,没有马上就业(李忠路, 2016 );另一方面是

                                                          · 2 1 9 ·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