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2 - 《社会》2018年第2期
P. 222
专业选择与初职获得的性别差异:基于“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的发现
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普通高校数量从 1998 年的 1022 所增长到
2014 年的 2529 所;普通高校招生人数也由 108.4 万增长到 721.4 万
(国家统计局, 2015 )。西方国家的一些研究发现,不论是教育分层的变
化趋势还是教育扩张均有利于女性( 犎狅狌狋犪狀犱犇犻 狆 狉犲狋犲 , 2006 ),中国也
不例外。有资料表明,在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男女受教育程度的差
异在 2001 年时已经消失( 犣犺犪狀 犵犲狋犪犾. , 2005 );相较于男性,女性在大
,
,
学入学率上自 2005 年就开始具有优势( 犠狌犪狀犱犣犺犪狀 犵2010 )。人力资
本理论认为,女性由于婚育等家庭角色的需要,在人力资本(如教育、技
能和工作经历)上的投入比男性少。因此,两性在职业发展和收入方面
的差距反 映 的 正 是 对 不 同 人 力 资 本 投 入 支 付 成 本 的 补 偿 ( 犅犲犮犽犲狉 ,
1991 )。然而,两性在受教育程度上的趋同甚至反转却没有使劳动力市
场的性别差异从此消失。 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中国城镇男女劳动参
与率和工 资 差 异 总 体 呈 逐 渐 扩 大 的 趋 势 (王 天 夫 等, 2008 ; 犠狌犪狀犱
犣犺狅狌 , 2015 )。尽管职业性别隔离程度有所减弱,但依然很高(李汪洋、
谢宇, 2015 ),在蓝领和半蓝领职业中尤为突出(李春玲, 2009 )。如果教
育获得是职业获得的重要影响因素,当男女在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消失
时,他/她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地位为何没有随之变化?
教育的平等不仅局限于受教育程度。高等教育专业领域的性别隔
离是一 个 重 要 却 没 有 引 起 足 够 重 视 的 方 面 ( 犌犲狉犫犲狉犪狀犱犆犺犲狌狀 犵 ,
2008 )。专业性别隔离通常是指由于某些社会因素,不同性别的受教育
者集中在高等院校的不同专业,从而形成专业分布不均衡的状态。事
实上,专业领域的性别隔离现象在许多西方国家都存在:男性多集中在
,
科 学、技 术、工 程 和 数 学 ( 犛犮犻犲狀犮犲 , 犜犲犮犺狀狅犾狅 犵狔 犈狀 犵 犻狀犲犲狉犻狀 犵 牔
犕犪狋犺犲犿犪狋犻犮狊 ,简 称 犛犜犈犕 )等 领 域,而 女 性 多 集 中 在 人 文 社 科 等 非
犛犜犈犕 领域。 1 类似现象在中国大学中也存在(文东茅, 2005 ;甘开鹏,
2006 )。就读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积累了不同的人力资本,进
而影响着他/她们毕业后的职业选择和发展路径(纪月梅、秦蓓, 2004 ;
犓犻犿 , 犲狋犪犾. , 2015 ; 犡犻犲犪狀犱犛犺犪狌犿犪狀 , 2003 )。
关于大学专业对中国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地位获得的影响,以
往的研究往往关注大学所学专业的性别差异如何影响他/她们毕业后
1. 有关 犛犜犈犕 教育的文献回顾请见谢宇等学者的研究( 犡犻犲 , 犲狋犪犾. , 2015 )。
· 2 1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