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6 - 《社会》2018年第2期
P. 136
明代上川南地区的佛教与地方社会
象,比如,中里郑氏家族供养弥陀庵即为其典型一例。据《郑氏总宗谱》
( 1988 年抄本)载,雅州水东乡中里郑氏于洪武年间落业名山县冰缝
岩,永乐五年( 1408 ),八房兄弟分居各地,郑应显是迁居水东乡中里的
第一代,修建供养弥陀庵,郑氏族人充任僧人,弥陀庵也是郑氏族人读
书之所。上里庙#杨氏家族供养白云庵。白云庵位于杨氏族人居住地
四里之外的山腰位置,大雄宝殿建于崇祯十一年( 1638 )。据《白云庵碑
记》残文载,杨氏家族带领周边众姓捐资修建白云庵,僧人为水东乡何
氏家族的子弟以及僧人洪果。 21 石碑背面有一份长长的捐资名单,上里
庙#杨姓占绝大多数。
与水东乡一山之隔的名山县也有同样现象。名山县郑氏家族供养
遐兴寺。遐兴寺在名山县东二十里五花峰的东香炉峰之西,成化十二
年( 1476 )重建佛殿一间和左右僧房四间,嘉靖十五年( 1536 )增修左右
僧房六间。这些土地均由名山县郑氏家族施舍,郑氏族人充任遐兴寺
僧人(陈应正, 1892 )。名山县百丈驿刘氏家族供养涌泉寺。洪武七年
( 1374 ),监生刘聪敬重佛教,躬身修建一座佛堂“斗室”,自己居住在佛
堂之后的房屋里,此为涌泉寺前身。天顺年间( 1457 — 1464 ),刘氏家族
另一位生员把一座山捐给涌泉寺,作为供养常住的寺产,并与族人商议
扩建涌泉寺房屋,延请僧人昌峦。成化三年( 1467 ),昌峦扩建房屋,绘
画教像,来寺僧人日渐增多(郝一阳, 1992 )。再比如,名山县铁山堡(今
名山县双河乡)陈氏家族供养洪本庵。《建修宗祠碑序》( 1796 )载,陈氏
原籍湖广省,洪武年间陈兴宗、陈兴海两兄弟加上“舅”,共三人入川,先
定居名山县铁山堡,后迁居五花堡(今名山县车岭镇梅沟村陈坝)。由
于陈兴宗兄弟未能亲自侍奉父亲陈洪本,陈氏家族就在铁山堡修建一
座庵,取名“洪本庵”,“以展孝思”。
天全土司辖境内也有同样现象。今天的芦山县宝盛乡玉溪村在明
代属天全土司管辖。据玉溪村《高氏族谱》( 2010 )记载,明代崇祯四年
( 1631 ),高、李二姓有三大房,长房供养东岭寺,二房供养北岭庵,三房
供养西岭庵。上述这类社会现象说明,在世俗社会里,上川南地区的佛
教寺庵需要地方大族捐献土地茶园来供养;在精神世界里,士家大族需
要佛教仪式祭祀祖先,祈求家族人丁兴旺、庆吉平安。二者彼此需求,
21. 笔者 2009 年 2 月 15 日抄录。
· 1 2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