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 - 《社会》2018年第1期
P. 35
社会· 2018 · 1
常是在讲故事与讲道理之间容易形成“两张皮”的原因。
故事,是针对某一经验事实的叙事,方式多样,可以依据时空顺序
叙事、事件线索叙事,还可以依据逻辑线索叙事等。现象,则是对故事
呈现出怎样的状态,从故事中发现了什么的归纳。这个环节之所以重
要,是因为通过它,故事才能或才容易通达道理。
我们在研究中遇到过这样一个实例。故事是这样的:小区业主买
房时,合同上有分享分摊游泳池协议。入住后只有少数人有时间享用,
多数人提出关闭泳池以降低费用。但少数使用者以合同协议在先不同
意关闭。经过业委会多方征询意见,历时数周讨论,最终还是决定遵守
初始合约,保持泳池开放。
那么这个故事呈现出怎样的一种状态,说明了什么,亦即故事反映出
怎样一种现象呢。我们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如订立有正式合约且业主已
经具有一些契约意识时,“多数人同意”并不是解决公共问题的治理之道,
这与前述在社区情理支持下的“多数人同意”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有
了这样一个归纳之后,我们对现象提出了分析和解释,尝试说出这样一个
“理”来:在自愿合约条件下,“少数服从多数”并不能达成公平公正。
以上,我从“田野”经验与日常生活逻辑和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及研
究方法上,初步讨论了揭示日常生活逻辑对于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这个议题应是开放性的,其中许多难题在学理和实践中并没有完全解
决,比如,我们说日常生活逻辑深藏于社会底蕴之中,那么即时即地的
变革实践能否通过“路径依赖”而重踏其辙,新的实践与原有的生活逻
辑又在哪里相遇,如何得以重现?新制度兴起与底蕴浮现的激活条件
和机制是什么,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张力,是如何保持“适度”或“良
性”均衡的,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事情又将会朝向怎样的方向发展呢?
在研究方法上,也有诸多难题需要讨论,比如,个案研究与“反事实”、与
理论建构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等等。这诸多问题,都需要有志于“田
野”研究工作的人来认真作答,这个领域也需要有志者来共同建设。
参考文献( 犚犲犳犲狉犲狀犮犲狊 )
陈家建 .2013. 项目制与基层政府动员:对社会管理项目化运作的 社 会 学 考 察[ 犑 ] . 中 国
社会科学( 2 ): 64-81.
方惠容 .2001. 无事件境与生活世界中的“真实”:西村农民土地改革时期社会生活的 记
忆[ 犌 ]//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 . 杨念群,主编 . 上海
· 2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