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2 - 《社会》2018年第1期
P. 202
政治信任、社会网络与抗争倾向:基于 53 个国家和地区的实证比较
带的社会活动在政治生活中相互依赖、渗透互补。因此,一个人常常既
是抗争行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同时又是政治候选人或政党组织中的
成员。关于这两种诉诸抗争的群体类型,本研究认为,蒂利和戈德斯通
的观点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政治场域,其关键变量就是政体类型。
在民主政体下,民主化的进程为更多的社会抗争行为赋予了合法
地位,体制内成员特别是政党组织为了赢得选举或继续保持席位,经常
性地依赖其与社会运动的关系,以此为巩固自身的政治权力造势。作
为社会活动的重要赞助方和组织者,政党组织与体制内成员并非是出
于对现状不满或试图颠覆政权而诉诸抗争行动,相反,这些群体对现行
体制具有相当高的认可度和信任度。正是相信现行政治体制具有包容
和吸纳抗争诉求的能力,这部分群体才更频繁地利用抗争来争取更多
的资源和权力。总之,在民主政体下,政治信任更多地表现为对体制
( 狉犲 犵 犻犿犲 )的信任,参与抗争的主要是体制内成员,他们对体制的信任度
越高,越倾向于利用抗争行动表达政治诉求,抗争行为呈现高密度和低
烈度的“制度化”特征。
在威权政体下,集体抗争更多地被定义为反体制的非法行为,因此
体制内成员较少诉诸抗争行为。受宏观因素的限制,除非个体的生存
现状快速恶化、相对剥夺感和不满情绪急剧累积、对政府能力高度怀
疑,否则大部分社会成员倾向于在公共生活中保持缄默。在威权政体
下,政治信任更多地表现为对当局( 犪狌狋犺狅狉犻狋 狔 )的信任,参与抗争的主要
是对现状不满、对当局能力表示怀疑的体制外成员。他们对当局的信
任程度越低,越倾向于诉诸反抗性的集体行动,旨在推动当局改变施政
方针、甚至谋求推翻当局以改变现状,抗争行为呈现低密度但高烈度的
“非制度化”特征。
鉴于政体类型对个体诉诸抗争行为具有形塑作用,尤其是会干预
个体的政治信任对抗争倾向的影响,本文提出以下两个研究假设:
假设 5 :在民主政体下,个体的政治信任度越高,其诉诸抗争的可
能性越高。
假设 6 :在威权政体下,个体的政治信任度越低,其诉诸抗争的可
能性越高。
总之,通过以上六个研究假设,本研究将对影响抗争倾向的三方面
因素,即个体层面的政治信任、社会网络以及宏观层面的政体类型进行
· 1 9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