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8 - 《社会》2018年第1期
P. 198

政治信任、社会网络与抗争倾向:基于 53 个国家和地区的实证比较


   微弱的联系( 犉犪狉犪犺 , 犲狋犪犾. , 1979 ; 犉犻狀犽犲犾 , 犲狋犪犾. , 1989 )。政治价值观对
   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影响存在限度(季程远等, 2016 ),甚至有研究发现
   个体对政 治 机 构 的 信 任 程 度 越 高,其 反 而 更 有 可 能 诉 诸 抗 争 行 动
   ( 犇狌犫狉狅狑 , 犲狋犪犾. , 2008 ;王衡、季程远, 2017 )。
       根据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 2 :在个体层面,政治信任对人们的抗争倾向具有显著影响,
   个体的政治信任度越低,其诉诸抗争的可能性越大。
       基于上述讨论,我们不难发现,现有研究普遍认为政治信任度的高
   低、社会网络的强弱均是影响抗争倾向的个体层面的关键变量。如果
   对这两个关键变量进行组合,可能会对个体的抗争倾向产生更加复杂
   的影响。因此,结合假设 1 和假设 2 ,本文进一步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 3 :在个体层面,政治信任度和社会网络发达程度的组合对人
   们的抗争倾向具有显著影响。
       具体而言,“低政治信任 + 强社会网络”的人群参与抗争行为的可
   能性最高,“高政治信任 + 弱社会网络”的人群参与抗争行为的可能性
   最低。“高政治信任 + 强社会网络”和“低政治信任 + 弱社会网络”这两
   类群体的抗争倾向居中。
       (二)宏观层面:政体类型
      与集体行为理论、资源动员理论关注个体层面的因素不同,政治过
   程理论对抗争的解释更加注重宏观层面的因素。政治过程理论始于蒂
          ,
   利( 犜犻犾犾 狔1978 )的《从动员到革命》,在麦克亚当( 犕犮犃犱犪犿 , 1982 )、塔罗
   ( 犜犪狉狉狅狑 , 1994 )等学者的著作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该理论聚焦
   于社会运动与政治环境之间的关系,认为抗争产生的原因在于现存政
   权本身以及更为广泛的社会、经济背景所提供的特定条件,主要关注抗
   争发生时 政 治 结 构 究 竟 促 进 还 是 抑 制 了 抗 争 的 产 生。 自 从 艾 辛 格

   ( 犈犻狊犻狀 犵 犲狉 , 1973 )在 1973 年首次用“政治机会结构”来解释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城市中抗争事件的发生与城市政治环境之间的关系后, 1 政
   治机 会 结 构 理 论 就 被 大 量 运 用 于 对 抗 争 运 动 的 研 究 中。 塔 罗
   ( 犜犪狉狉狅狑 , 1994 )将政治机会划分为政体开放程度、政府镇压能力、执政


   1. 艾辛格将地方政府的政治机会结构划分为开放、封闭和混合三种类型,他认为在最开放和
   最封闭的政治体制下都不容易爆发抗争事件,最容易引发抗争事件的是那些从封闭走向开放
   的“混合体制”。
                                                          · 1 9 1 ·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