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7 - 《社会》2018年第1期
P. 197

社会· 2018 · 1

       然而,也有一些学者对此有截然相反的看法。在康豪瑟( 犓狅狉狀犺犪狌狊犲狉 ,
   1959 )、皮文( 犘犻狏犲狀犪狀犱犆犾狅狑犪狉犱 , 1977 )等学者看来,社会组织恰恰可能
   会抑制抗争动员,比如社会中层组织往往对精英政治进行组织化和民
   主化控制,为民众提供一个交往与讨论的缓冲平台,导致利益和认同感
   的多样化,从而降低了该社会发生社会运动和革命的可能性。特别是
   在民主化程度较低的国家,社会组织挑战政府、组织抗争活动的空间很
   有限,甚至会出现社会组织扮演国家控制代理人角色的现象,导致社会

   组织成 员 倾 向 于 选 择 支 持 政 府 而 非 诉 诸 抗 争 活 动 ( 犎犪狑犽犻狀狊犪狀犱
   犎犪狀狊犲狀 , 2006 ; 犗犫犪犱犪狉犲 , 2005 ;冯仕政, 2006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
   是否是社会组织成员与是否倾向于抗争之间的关系已经越来越不显
   著。随着社会的原子化,新一波抗争活动的行为主体更多地体现出年
   轻、高学历、学生身份、不受家庭与工作束缚、个体独立等特征。传统的
   网络集体动员已经逐渐被个体动员所取代,组织身份认同对抗争行为
   的影响越来越小,抗争行为的个体化特征日益显著( 犚狅狅狋犲狊 , 2013 )。
       根据已有文献的讨论,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 1 :在个体层面,社会网络对人们的抗争倾向具有显著影响,
   个体的社会网络越发达,其诉诸抗争的可能性越大。
       2. 政治信任与抗争倾向
       关于政治信任与抗争倾向之间关系的研究属于典型的社会心理学
   研究路径。政治信任是公民基于对政府及整个政治体系的感知、判断而
   产生的政治态度,往往被视为政治支持的同义词。社会心理学研究路径
   的基本假定是:作为最重要的个体政治心理,政治信任对抗争行为的解
   释具有至为关键的意义。一般来讲,个体对政府官员、政治机构、政治共
   同体的信任程度越低,越容易将不满归因于政治,产生反抗性的政治心
   理,进而诉诸抗争行为等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 犌犪犿狊狅狀 , 1968 : 4 )。大量
   的实证研究的确证实,对政府的不信任与示威、抗争、暴动、暴力、罢工、
   抵制活动等反体制的行为具有正相关关系( 犓犪狊狊犲 , 1999 ; 犃犫犲狉犫犪犮犺 , 1969 ;
   犃犫犲狉犫犪犮犺犪狀犱犠犪犾犽犲狉 , 1970 ; 犃犫狉犪狏犪狀犲犾犪狀犱犅狌狊犮犺 , 1975 ; 犘犪犻 犵 犲 , 1971 ; 犕狌犾犾犲狉 ,
   1977 ; 犕狌犾犾犲狉 , 犲狋犪犾. , 1982 ; 犛犲犾犻 犵 狊狅狀 , 1980 ; 犖犻犾狊狅狀犪狀犱犖犻犾狊狅狀 , 1980 ; 犅狅狅狋犺
   犪狀犱犛犲犾犻 犵 狊狅狀 , 2009 ; 犆犪狀犪犮犺犲 , 1996 ; 犑犲狀犽犻狀狊 , 犲狋犪犾. , 2008 ;郑 建 君, 2013 ;
   王丽萍、方然, 2010 )。
       然而,也有研究发现较低的政治信任度与抗争倾向之间只存在很

    · 1 9 0 ·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