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 - 《社会》2017年第6期
P. 34

追寻神圣社会


       《教育思想的演进》煌煌巨制,诸如此类的细节考证比比皆是,使人
   钦佩。不过,涂尔干的真正用意则在于说明:任何一种神圣存在,以及
   对神圣存在的感受和认识,都需要通过教育来完成。但单纯的信仰不
   能构成教育本身,教育是在神圣生活与世俗生活之间架设的桥梁和通
   路,需要通过理性认识和现实政治的构造来实现这个目标,需要通过确
   立各种圣俗之间的仪式、身份和知识体系,需要通过具体的组织、体制
   和机制,即作为法团的大学和学院来实施教育的完整过程。
       不仅如此,在神圣存在内化成每个人的道德意识这一过程中,其本
   身是无法通过自在或自明的形式来呈现的。神圣存在必须化为具有价
   值意涵的知识形态进行表象,而不能依靠既存的实在对象。或者说,教
   育若以塑造真正的人为目标,它所依赖的知识系统,决不能来源于世俗
   化的认识对象。相反,这种教育必须要充分尊重构成文明起源本身的
   知识流脉,必须时刻返回古典时代的经典文献,并且不断激活它,才能
   为被教育者注入超越于日常生活的神圣性。这便是人文教育,或者以
   文理学院为基础的学术研究具有最高地位的根据所在。
       当然,上述方式,会因为不同的时代而有不同的取径。只是到了现
   代世界,特别是大革命以来,人文教育模式遇到了空前的挑战。在现代
   对于人性的设定中,信仰的起点被感觉的起点所替代,传统的连续被现
   实的关注所替代,文本读解的方法被科学观察和实验所替代。教育的
   革命远比别的革命来得更加深刻。“自 18 世纪下半叶开始,中等教育
   经历了以此异常严重的危机”(涂尔干, 2001犫 : 369 )。
       现代世界给人的无限病,既来源于人的感觉和激情的无限释放,也
   来源于人的理性和观念的无限膨胀。由此造成的结果也相当背反:一
   方面,人越来越追求极端自由而无法停歇,一方面,世俗政治则越来越
   显露出专制的面目,而始终为人们所追随。以往的教育通过设置圣俗
   之间的界线,并通过文明传统化成的知识体系来实现两者的沟通,取得
   了一种道德平衡。而今天,若取消掉这种关联点,教育即成了促发上述
   危机的工具。
           人们只要想象在他眼前有一种无限的、自由的和开放的
       空间,那么他必然再也看不到这种道德壁垒了……当道德纪
       律丧失了它对人类意志的优先地位时,无限性这个观念就会
       出现。它是这样的时期中所发生的摩擦的征象:历经几世的

                                                           · 2 7 ·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