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 - 《社会》2017年第6期
P. 36
追寻神圣社会
己来实现。因此,这种一体化的过程,是需要以利他主义的倾向为基础
的,他需要不断调适与各类群体以及其中的人和物打交道的方式,通过
对它们不同程度的情感依恋,来成就自我。
涂尔干强调,这种教育的办法,并不是要取消孩子的自主性的选择
和抉择能力,相反,任何个人的塑造,都必须以非个人的存在属性为前
提。人越是有获得这种社会存在的能力,才越能够成为自己。在这个意
义上,孩子的自主性,完全来源于如何使人性的双重性发生具体关联的
能力。如果他有能力在最具体的情境中,发现他所在群体的本性,发现
他与这种本性最相一致的感觉和激情,并找到表现和实现的途径,才说
明他真正具有了自主性。这“不是我们从自然中预先建构的自主性,也
不是我们在与生俱来的构造中发现的自主性。相反,正因为我们获得了
事物的更完备的知识,我们自己才塑造了这种自主性”(涂尔干, 2001犮 :
117 )。人的自主程度,就是人格的形成程度,而人格的形成,是靠他与他
所存在的不同等级的群体相融合来实现的。以上,就是涂尔干所概括的
道德教育的三个主要要素。只有一个孩子将对纪律的服从、对群体的依
恋以及自主能力结合起来,才会真正成为一种道德个人。
表面上,涂尔干有关教育史和教育原理的分析关联不大,儿童教育
采用的基本手段与中等教育各有不同。但细绎之会发现,道德教育三要
素的提出,其实质精神乃是与 犔犻犫犲狉犪犾犃狉狋狊 中的“三科”———即文法、修辞
与辩证法———是基本一致的。人文教育的原则虽与现代感觉论的起点
不同,但其内核,也是要将三种非个人化的要素注入到人的身心中。
文法同纪律一样,是要将语言内在规则的强制性约束关系内化到
人的习惯过程中,通过语言的规范使用来实现服从纪律的要求。修辞
的训练,意味着针对不同的社会情境和群体对象而采用确当的表达方
式,一个人因为归属不同,所借助的语词、文句和例证也要有所讲究。
在这个意义上,对不同等级群体的依恋关系,决定着语言的运用要得体
和妥帖。它超出了语言本身的规范要求,而将个人与群体的关系纳入
其中。比如说,一个人对于家人和对于公民同伴所使用的情感和表达
是不同的,原因就在于他与这两种群体的依恋关系很不同。辩证法的
教育,则是要培养发现整个世界得以构成的逻辑关系的能力,通过思维
来把握概念运动的内在机制,这是思想自主性的最高体现。
可以说,尽管标准的现代教育多以科学思维来主导,打开了有关对
· 2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