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1 - 《社会》2017年第4期
P. 231

社会· 2017 · 4

   网络传播环境下,“沉默的螺旋”可能不起作用,原因是人们总是可以在
   互联网上找到与自己持有相似观点的人(郭庆光, 1995 ;刘海龙, 2001 )。
   因此,在互联网中,少数派的意见不会被改变,也无须改变,人们会转向
   重构媒介环境(翁杨, 2003 )。在线社交网络作为重要的媒介平台给予
   了使用者去寻找同质性链接网络的极大可能性。
       同质 性 原 则 指 的 是 人 们 趋 向 于 与 自 己 相 似 的 人 发 生 互 动
   ( 犔犪狕犪狉狊犳犲犾犱犪狀犱犕犲狉狋狅狀 , 1954 ; 犕犮犘犺犲狉狊狅狀 , 犲狋犪犾. , 2001 )。这种原则
   会影响社会成员接收的信息和形成的态度,进而对构建开放的群体产
   生限制。在同质化的群体中,群体成员会一直暴露于与自己一致的观
   点中,人们所接收到的都是自己赞同的观点,而忽视掉那些反对性的观
   点,并进而被说服发展成符合群体规范的极化态度( 犐狊犲狀犫犲狉 犵 1986 )。
                                                          ,
   这种同质 性 在 政 治 沟 通 中 产 生 了 极 大 影 响 ( 犎狌犮犽犳犲犾犱狋犪狀犱犛 狆 狉犪 犵 狌犲 ,
   1995 )。卡尔代拉等人( 犆犪犾犱犲犻狉犪犪狀犱犘犪狋狋犲狉狊狅狀 , 1987 )发现,同质性群
   体的成员资格拥有强大的力量,不仅可使成员拥有共享的态度和信息,
   还可使成员做出同质性的行为,如国家立法中的投票行为。
       在线社交网络作为媒体的多中心特性引发了“沉默的螺旋”机制,
   从而造成舆论方向的改变。如果网络用户感觉到某种意见在某个在线
   网络中将遭到排斥或反对,而他若坚持将其表达出来,通常做法就是转
   而寻找其他宽容或支持其观点的网络空间。社交网络为用户访问线上
   意见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工具,潜在地允许个体更多地参与公共辩论,尤
                                        ,
   其是 对 那 些 被 排 除 在 外 的 团 体 ( 犢犪狀 犵 2000 ; 犕狌犺狋犪狊犲犫犪狀犱 犉狉犲 狔     ,
   2008 )。显然,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团体。因此,反对
   者的态度在一个网络环境中不相容,他可以转向另一个网络环境,在一
   个双方相互认同的环境中不用受迫于势力较强一方的影响,也不用担
   心群体的指责。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虽然线上意见呈现多样性,但人们
   更喜欢他们同意的那些观点。换句话说,当人们有相当大的选择权来
   访问各种网站时,他们更可能选择性地去访问那些支持其观点的网站
                 ,
   ( 犔犻狌犪狀犱犉犪犺犿 狔 2011 )。
       这种观点相同者聚集在一起的现象,有学者将其形象比喻为“回音
   效应”( 犲犮犺狅犲犳犳犲犮狋 ):一些人拒绝与持相反观点的人交谈,而只与那些
   和自己持相同观点的人对话,结果人们只能听到更多自己的回声,最后
   群体的观点往往是被进一步强化( 犌犪狉狉犲狋狋 , 2009 )。社交网络中高度用

    · 2 2 4 ·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