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6 - 《社会》2017年第4期
P. 226
观点与链接:在线社交网络中的群体政治极化
报告, 66% 的用户(即 39% 的美国成年人)曾在社交网站上参与过政治或
公共活动,其中 34% 的使用者曾发布对政治和社会议题的评论,也有
33% 的使用者曾转发过政治或社会议题的相关内容( 犛犿犻狋犺 , 2013 )。
虽然互联网给予人们更多的机会参与政治讨论,但也有研究认为,
由于互联网存在的群体极化( 狉狅狌 狆狆 狅犾犪狉犻狕犪狋犻狅狀 )现象,网络上的政治讨论
犵
并不利于协商民主的发展( 犛狌狀狊狋犲犻狀 , 2002 ; 犇犪犺犾 犵 狉犲狀 , 2005 )。例如,桑斯
坦( 犛狌狀狊狋犲犻狀 , 2002 )研究了随机抽取的 60 个政治网站,发现网络上的圈
内传播容易造成群体意见的极端化倾向。阿德米克和格兰斯( 犃犱犿犻犮犪狀犱
犌犾犪狀犮犲 , 2005 : 36-43 )对美国博客圈的研究发现,无论是政治倾向上的自
由派还是保守派,他们都倾向于链接到那些与自己观念相似的博客作者
群。区别于 狑犲犫1.0 环境,群体极化在包含了技术应用、社会网络和自媒
体等多重属性的在线社交网络中又是何种情况呢?目前一些研究表明,
这种群体极化现象实际并未消失,反而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形态。
虽然群体极化逐渐成为网络协商政治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然而通
过对现有研究的梳理,我们发现,多数实证研究仅是描述性地刻画了群
体极化在互联网环境中是否存在及其发展趋势,却鲜有研究对其形成机
理进行阐释。更重要的是,由于缺乏了必要的机理分析,群体极化似乎
成为网络环境中不可避免的趋势,我们也难以对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
案。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出尝试。基于本文的理论剖析及实证研究,我
们认为,社交网络中的群体极化包含了两个过程:观点的生产过程和链
接的形成过程。一方面,根据“沉默的螺旋”理论,舆论氛围往往影响了
人们在公共空间中对异质观点的呈现,由此带来网络意见由多元到失衡
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社交网络所具有的用户中心特性,使得人们能
够通过重构网络的链接关系,缓解孤立的压力并实现自身舆论环境的再
造。换言之,在线社交网络中个体行动者既受到舆论环境和群体规范力
量的约束,但又被给予了塑造自身社会关系的高度能动性。这种技术应
用充分体现出社会学结构与行动者的二元互构特性,是理解在线社交网
络中群体极化现象的微观行为机制的基本着眼点。
针对上述研究目标,本文通过一项美国在线社交网络用户的抽样
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试图对 狑犲犫2.0 时代群体极化的微观形成机
制进行理论探讨。文章首先对群体极化概念进行剖析,并梳理目前在
不同媒介环境中群体极化的相关研究,接着分析社交网络中政治极化
· 2 1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