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7 - 《社会》2017年第4期
P. 227
社会· 2017 · 4
形成的微观机制,阐释社会媒体中观点呈现和链接构建过程的理论内
涵,由此形成一系列的研究假设。最后,我们利用一项抽样调查数据,
对相关假设进行验证,并对本文的研究发现进行讨论。
一、在线社交网络与群体政治极化
群体极化的概念最早由传媒学者斯托纳( 犑犪犿犲狊犛狋狅狀犲狉 )在 1961 年
提出,而桑斯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最富有影响力的研究和论述。在其
《网络共和国》一书中,他将“群体极化”定义为:“团体成员一开始就有
某些倾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
点”(桑斯坦, 2003 : 47 )。根据他的研究,群体极化倾向在网上发生的比
例是现实生活中面对面时的两倍(桑斯坦, 2003 : 41-43 )。相关研究认
为,网民群体中更易表现出非理性、易激动的特点,因此,在网络讨论中
很容易导致言说者态度偏激,并采用十分激烈的言辞表达意见。也有
学者认为,由于网络中的群体是由分化而类聚的,表现出群内同质、群
际异质的特点,因而极易导致群体高度认同(郭光华, 2002 : 112 )。因
此,有学者指出,“缺乏直接可视或听众反馈的互联网交换将可能导致
极端形式的沟通,有时甚至导致论战”( 犅狅犪狊犲犪狀犱犠犲犾犾犿犪狀 , 2006 )。
然而,并非所有研究都表明互联网将会助推群体极化。虽然阿德
米克和格兰斯( 犃犱犿犻犮犪狀犱犌犾犪狀犮犲 , 2005 )的研究发现,美国自由派和保
守派的博客都倾向于链接到那些分享与自己相同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博
客,然而哈尔吉泰( 犎犪狉 犵 犻狋狋犪犻 , 犲狋犪犾. , 2008 )在对政治博客进行相似的
数据分析时并没有发现这些政治分裂会随时间增加而增加。加勒特
( 犌犪狉狉犲狋狋 , 犲狋犪犾. , 2013 )等人发现,那些经常访问支持自己的意识形态
网站的人也会经常访问那些与自己意识形态相反的网站。而根据乐
媛、杨伯淑( 2010 : 7 )对中国网络论坛的研究表明,只有在激进派聚集的
论坛或是涉及政府的议题时才容易产生极化现象,而在温和派占据的
论坛中极化现象并不存在。因此,他们提出,网络中存在的政治极化现
象与意识形态冲突和所关注的议题密切相关。
随着 犠犲犫2.0 时代的来临,不少学者开始注意到在线社交网络的
群体极化问题。在线社交网络被界定为一种允许个人创建自身的状
态,分享文本、形象和图片,并通过应用和群体链接,连接到其他使用者
个人页面的网络环境( 犅狅 狔 犱犪狀犱犈犾犾犻狊狅狀 , 2008 )。在线社交网络的独特
· 2 2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