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5 - 《社会》2017年第4期
P. 235
社会· 2017 · 4
表 1 :部分变量的操作化与编码
题器 编码 均值 标准差
总体 而 言,您 对 犛犖犛 上 3= 总是或几乎总是赞同;
群体性 “朋友”发 布 的 政 治 观 点 2= 多数赞同; 1= 有时赞 1.178 0.726
因 或政治内容的态度是? 同; 0= 从不赞同/不赞同
变
量 总体而言,您在 犛犖犛 上讨
积极性 论或 阅 读 某 个 政 治 议 题 1= 是, 0= 否 0.240 0.427
后是否变得更积极参与?
6= 一 天 几 次; 5= 一 天
社交 网 络 一次; 4= 一周 3-5 次;
您访问 犛犖犛 的频率是? 4.369 1.581
的使用 3= 一周 1-2 次; 2= 几
周一次; 1= 更少
1= 有明确政治倾向;
政治倾向 您的政治倾向是? 0.609 0.488
0= 无明确政治倾向
自 您是 否 在 犛犖犛 上 因 为 别
变 链接维度 人分 享 你 的 政 治 观 点 而 是 =1 ,否 =0 0.156 0.363
量 粉别人?
是否 屏 蔽 与 自 己 观 点 不
有 =1 ,无 =0 0.155 0.362
同者?
观点维度 是否 曾 经 因 为 害 怕 会 抵
触到 某 些 人 而 决 定 不 发
是 =1 ,否 =0 0.224 0.417
布某 个 政 治 评 论 或 转 发
某个链接?
(二)社交网络中的政治参与
在本文对观点筛选和链接构造的两个基本机制进行经验分析之前,
实际上仍有两个基本的前提条件需要满足。这两个前提条件分别是:第
一,社交网络会促进人们的在线政治参与行为。网络群体极化中的群体
不是指一般性的群体,比如游戏、技术和交友群体等,而是特指那些带有
政治参与性的群体(陶文昭, 2007 )。也就是说,当人们只是把社会性媒体
当做一种娱乐和消遣的工具时,那么其作为政治讨论平台的意义就不存
在了。第二,社交网络的链接群体会影响人们进行政治互动的行为和表
达政治观点的意愿,这也是“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假定:人们的意见
表达行为会受到其所在群体规范和社会压力的影响。相关研究也表明,
网络规模会对网络使用者的参与行为产生影响( 犕犮犔犲狅犱 , 犲狋犪犾. , 1999 ;
犛犮犺犲狌犳犲犾犲 , 犲狋犪犾. , 2006 )。为了建立本文的分析基础,针对社交网络的独
特性,我们将首先对这两个基本假定的适用性进行验证。
本研究利用以下两组变量来评估在线社交网络对政治参与行为和
意愿的影响:( 1 )社交网络用户及其朋友的政治性使用频率。这一组变
量分别采用了询问受访者以及对社交网络朋友“最近在 犛犖犛 上发布的
· 2 2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