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5 - 《社会》2017年第3期
P. 155

社会· 2017 · 3

           犺 犻 ()
          (   狋
       lo g 犺 0 () ) β 1 犌狉狅狌 狆+ β 2 犆狌犾狋狌狉犪犾+ β 3 犈犮狅狀狅犿犻犮犪犾+ β 4 犘狅犾犻狋犻犮犪犾
                  =
              狋
                    +α 1 ×犿犪犾犲+α 2 × 狊犻犫犾犻狀 犵 狊+α 犻× 犻. 狆 狉狅狏犻狀犮犲 ( 2 )
   其中,“ 犆狌犾狋狌狉犪犾 ”指“家庭文化资本”( 犮狌犾狋狌狉犪犾犮犪 狆 犻狋犪犾 ),“ 犈犮狅狀狅犿犻犮犻犪犾 ”
   指“家庭经济资本”( 犲犮狅狀狅犿犻犮犮犪 狆 犻狋犪犾 ),“ 犘狅犾犻狋犻犮犪犾 ”指“家庭政治资本”
   ( 狅犾犻狋犻犮犪犾犮犪 狆 犻狋犪犾 ),“ 犿犪犾犲 ”代表“男性”(参照组为“女性”),“ 狊犻犫犾犻狀 犵 狊 ”
    狆
   代表“兄弟姐妹数量”,“ 狉狅狏犻狀犮犲 ”表示“各个省份”,“ 犌狉狅狌 狆               ”表示“撤
                        狆
   点并校”前后的同期群( 犌狉狅狌 狆=1 表示“撤点并校”后的同期群)。公
   式( 1 )检验的是家庭背景如何影响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风险。
   笔者分别用“撤点并校”前样本和“撤点并校”后样本进行分析。公式
   ( 2 )检验的是家庭背景和政策调整分别如何影响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
   的辍学风险。为检验二者的交互效应,引入公式( 3 ):
           犺 犻 ()
          (   狋
                  =
       lo g 犺 0 () ) β 1 犌狉狅狌 狆+ β 2 犆狌犾狋狌狉犪犾+ β 3 犈犮狅狀狅犿犻犮犪犾+ β 4 犘狅犾犻狋犻犮犪犾
              狋
                    + β 4 犌狉狅狌 狆×犆狌犾狋狌狉犪犾+ β 5 犌狉狅狌 狆×犈犮狅狀狅犿犻犮犪犾
                    + β 6 犌狉狅狌 狆×犘狅犾犻狋犻犮犪犾+α 1 ×犿犪犾犲+α 2 × 狊犻犫犾犻狀 犵 狊
                    +α 犻× 犻. 狆 狉狅狏犻狀犮犲                         ( 3 )
       然而,由于“ 犆狅狓 比例风险模型”对“打结”(同一时间点上许多观
   测时间的同时发生)的敏感性(曾迪洋, 2014 ),升学 转换对辍 学的影
   响又较大而极容易产生“打结”,因此,本文也对数据的“打结”情况进
   行了处理。 12
       2. 升学模型
       “升学模型”在这里主要参考了梅尔( 犕犪狉犲 , 1980 )提出的“升学转
   换模型”。该模型将升入更高一层次的学校定义为“升学完成”(记为
   1 ),没有升入则定义为“未完成升学”(记为 0 )。本文通过 犔狅 犵 犻狊狋犻犮 回归
   建立两种事件的发生比观测自变量的作用。类似于“辍学模型”,本文
   分别对“撤点并校”前后组、全样本和交互项建立模型( 4 )、模型( 5 )和模
   型( 6 ):
                     犘 犻 犼 狔 = )
                    (   (    1
                                 =
       lo g it犘 犻 犼 =lo g  犘 犻 犼 狔 = ) ) β 2 犆狌犾狋狌狉犪犾+ β 3 犈犮狅狀狅犿犻犮犪犾
                        (
                             0
   12. 本文解决“打结”的离散化策略是 犅狉犲狊犾狅狑 方法,在 犛狋犪狋犪 中该命令为 犫狉犲狊犾狅狑 (也是 犛狋犪狋犪
   默认设置)。进行离散化之后的预测“卡普兰—迈耶”生存函数图本文不再给出。

    · 1 4 8 ·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