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5 - 《社会》2017年第3期
P. 135

社会· 2017 · 3

       正如前面一再强调的,采用常规的调查数据只能观察同型婚姻,无
   法确切地指向同型婚配,用婚配机制的变化解释同型婚姻变化的缘由
   是研究者的理论 推 测。本文 研究 的对象 是“同型 婚姻”而 非 “同型 婚
   配”,研究的是婚姻的变化而非择偶行为,尽管后者与理论的联系更加
   紧密。本文在前面使用“匹配”“选择”这些词语主要是为了行文方便,
   准确所指应是夫妻双方某属性相像的这种静态的情况。这是类似研究
   的共同局限,而采用新数据新方法进一步厘清择偶行为以及夫妻婚后
   某一属性的变化影响的大小,是未来研究的很好课题。
       最后,笔者把受教育程度作为核心变量,控制了年龄、城乡和地域
   等协变量,但可能还有其他维度上的匹配———如行业、职业、父母的收
   入和受教育程度等———间接导致受教育程度呈现为目前的匹配现状,
   这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解答。另外,本文只关注了夫妻的工资收入,尽
   管有理论对话的充分理由,但是在中国社会,夫妻各自的财富、双方父
   辈家庭的收入与财富情况对婚姻也有显著影响。在有可靠数据的基础
   上,研究者可通过扩展本文提供的置换检验的研究框架进行更细致的
   研究。


   参考文献( 犚犲犳犲狉犲狀犮犲狊 )

   李代、张春泥 .2016. 外出还是留守?———农村夫妻外出安排的经验研究[ 犑 ] . 社会学研
      究( 5 ): 139-163.
   李静、潘丽群、踪家峰 .2015. “门 当 户 对”加 剧 收 入 不 平 等 吗[ 犑 ] . 统 计 研 究( 11 ): 65-
      71.
   李煜 .2008. 婚姻的教育匹配: 50 年来的变迁[ 犑 ] . 中国人口科学( 3 ): 73-79.
   李煜 .2011. 婚姻匹配的变迁:社会开放性的视角[ 犑 ] . 社会学研究( 4 ): 122-136.
   李煜、陆新超 .2008. 择偶配对的同质性与变迁———自致性与先赋性的匹配[ 犑 ] . 青年研
      究( 6 ): 27-33.
   齐亚强、牛建林 .201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婚姻匹配模式的变迁[ 犑 ] . 社会学研究( 1 ):
      106-129.
   孙秀艳 .2002. 青年择偶标准的历史演变和现实思考[ 犑 ] . 社会 22 ( 4 ): 42-44.
   徐安琪 .2000. 择偶标准: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 犑 ] . 社会学研究( 6 ): 18-30.
   周飞舟 .2006. 制度变迁和农村工业化———包买制在清末民初手工业发展中的历史角
      色[ 犕 ]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犅犲犮犽犲狉 , 犌犪狉 狔 .1974. “ 犃犜犺犲狅狉 狔狅犳犕犪狉狉犻犪 犵 犲. ” 犐狀犈犮狅狀狅犿犻犮狊狅 犳 狋犺犲犉犪犿犻犾 狔 : 犕犪狉狉犻犪 犵 犲 ,
      犆犺犻犾犱狉犲狀 , 犪狀犱犎狌犿犪狀犆犪 狆 犻狋犪犾 , 犲犱犻狋犲犱犫 狔犜犺犲狅犱狅狉犲犠.犛犮犺狌犾狋狕.犆犺犻犮犪 犵 狅 : 犝狀犻狏犲狉狊犻狋 狔
      狅犳犆犺犻犮犪 犵 狅犘狉犲狊狊 : 299-344.
   犅犲犮犽犲狉 , 犌犪狉 狔 .1981.犃犜狉犲犪狋犻狊犲狅狀狋犺犲犉犪犿犻犾 狔.犆犪犿犫狉犻犱 犵 犲 : 犎犪狉狏犪狉犱犝狀犻狏犲狉狊犻狋 狔犘狉犲狊狊.
   犅犾犪狌 , 犘犲狋犲狉.1977.犐狀犲 狇 狌犪犾犻狋 狔 犪狀犱 犎犲狋犲狉狅 犵 犲狀犲犻狋 狔 : 犃 犘狉犻犿犻狋犻狏犲 犜犺犲狅狉 狔 狅 犳 犛狅犮犻犪犾
      犛狋狉狌犮狋狌狉犲.犖犲狑犢狅狉犽 : 犉狉犲犲犘狉犲狊狊.

    · 1 2 8 ·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