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3 - 《社会》2017年第3期
P. 133
社会· 2017 · 3
四、结论与讨论
正如本文在开篇提到的,同型婚姻与社会的家庭收入不平等问题
之所以在欧美社会引发关注,核心的张力在于两种社会理想的矛盾。
女性受教育程度与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是性别平等方面的进步,自然
是值得称许的。但在婚配机制中如果同型婚配较多,高收入者与高收
入者联姻,那么相应的结果就是家庭之间的经济鸿沟扩大、社会不平等
的程度提高,这是当前欧美社会最担忧的社会问题。 22
在中国,这一担忧同样存在。但是与欧美社会不同的是,我国改革
开放以来的社会变化,其起点是意识形态力倡“工作无贵贱、男女都一
样”的计划经济体制结束不久后的改革开放初期;而美国社会比较的基
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女权与民权运动开始产生较大效果的 20 世纪
60 年代,情况大大不同。尽管在统计分析时并无本质差异,但结果的
指向却不一定相同。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进行,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带来了翻天覆地
的变化,家庭安排也随之改变,进而改变了不同维度上的同型婚姻与工
资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头等变化在于农民更深入地参与到有工资
的劳动市场中来,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女性。国内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
优秀研究,这里不再赘述,而其与本文论题的关系还需要更丰富的数据
和进一步的研究加以考察。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案例给研究者提
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了解国家主导的快速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
中,家庭构成的变化与社会不平等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
的国际比较研究可能为相关理论带来贡献。
本文的初步研究表明,这一进程中我们能观察到夫妻在工资收入
和受教育程度方面的相似程度大大提升,而这一变化对社会整体的家
庭工资收入不平等有显著影响,且这种影响还可能持续增加。具体而
22. “不平等”这一翻译并不十分完美。英文或法文中的“ 犲 狇 狌犪犾犻狋 狔 / é 犵 犪犾犻狋é ”既可表示“平等”,
又可表示“相等”。“平等”有价值判断的含义,例如法国大革命的口号“自由、平等、博爱”,美
国《独立宣言》声称 “人人生而平等”。另一方面,“相等”只是算术结果,是统计事实,不能进
行任何价值判断。定量研究充其量能够计算“相等”,至于是否“平等”则需质性研究乃至社会
理论与哲学的帮助。对所谓“不平等研究”的这一局限不能不加注意,故作惊人之语并非学者
宜为。本文以为即便同型婚姻造成了“不相等”的增加,在现代社会自由结合的条件下未必是
“不平等”的增加。可惜“收入不相等”并非现成的学术语言。
· 1 2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