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 - 《社会》2017年第1期
P. 44

历史个体与普遍历史


   的特殊性质”(玛丽安妮, 2002 : 356 )。韦伯在认识旨趣上更贴近西南学
   派和历史学派, 1 认 为“我们所追求的社会科学,是一门有关实在的科学
   ( 犠犻狉犽犾犻犮犺犽犲犻狋狊狑犻狊狊犲狀狊犺犪犳狋 )。我们的目标是把握我们置身其中的生活实在
   的独特性( 犈犻 犵 犲狀犪狉狋 )”( 犠犲犫犲狉 , 1949 : 72 )。而“我们之所以把关于实在
   的这些 方 面 的 知 识 看 作 本 质 性 的,就 因 为 它 们 具 有 个 体 独 特 性”
   ( 犠犲犫犲狉 , 1975 : 57 )。
       无论是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之分,还是奥地利学派
   与历史学派之别,争论的焦点都在“个体”身上。前者的认识旨趣在于
   个体的共相,后者的认识旨趣则在于个体的殊相。这两种个体观的冲
   突并非形成于 19 世纪,而至少可以追溯到 17 、 18 世纪的形而上学和历
   史哲学,两者本质差异在于,它们对整体与部分之关系的形而上学假定
   不同。当时对整体与部分之关系的阐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原子论。
   如果把整体理解为同质性的各部分的总和,则必然在逻辑上把部分推
   至同质性的、无限小的单元,这个单元的本质乃是最小的“部分”,这就
   是原子论;如果把整体理解为异质性的各部分相互关联而成的总体,则
   各部分自身又自成一个异质性的小整体,则必然在逻辑上推至异质性
   的、无限多的单元,这个单元的本质乃是最小的“整体”,这就是单子论。
   卡西尔极 好 地 概 括 了 这 种 “单 子 的 统 一 性 和 原 子 的 统 一 性 的 根 本
   差别”:
           所谓原子是事物的基本实体是从下述意义上说的,即当
       物质被分割到它的终极成分时,原子仍然存在。可以说,原子
       是这样一种单元,无论你怎样想方设法把它再行细分,它总是
       抗拒多样性,并保持自己的不可分割性。反之,这种对立并不
       适用于单子。因为单子并不要求你在统一性和多样性中两者
       择一,它只是两者之间的内在交互作用和必然的联系。它既
       不是单纯的一,也不是纯粹的多,而是“统一性中的多样性的
       表现”( 犿狌犾狋狅狉狌犿犻狀狌狀狅犲狓 狆 狉犲狊狊犻狅 )。他是个整体,这个整体不
       是自己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综合,而是多样性的不断呈现。(卡
       西尔, 2007 : 28-29 )


   1. 但韦伯并非二者的 尾 随 者,而 是 在 这 种 认 识 旨 趣 中 为 实 证 主 义 安 排 了 重 要 空 间。休 斯
   ( 1981 : 342 )曾说:“在所有同时代人当中,唯有韦伯能够弥补实证主义与唯心论之间的罅隙。”

                                                           · 3 7 ·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