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5 - 《社会》2016年第6期
P. 185

社会· 2016 · 6

   始终保持沉默,但这并不意味着沉默倾向是无害的。孙立平曾对社会
   动荡和社会溃败作过区分,社会动荡指严重的社会冲突威胁政权和制
   度的基本框架,其反面是社会稳定,社会溃败则指社会肌体的细胞坏
   死,机能失效,其反面是社会健康。 8 攻击倾向和沉默倾向与社会动荡
   和社会溃败似有对应之处:攻击倾向的蔓延导致攻击行为增多,引发社
   会动荡,直接威胁社会稳定;沉默倾向的扩散则可能导致社会溃败。沉
   默者因为心怀不满,大多缺乏主动精神和社会热情,也缺乏社会责任
   感,他们往往以冷漠的态度看待社会,若无其事地旁观社会生活中发生
   的一切,以不作为的方式回应社会。尽管沉默倾向不一定会转化为攻
   击倾向,但其没有具体行为的不作为方式,同样会对社会机体造成严重
   侵蚀,导致社会道德水准下降,社会邪恶得不到抵制,社会正义得不到
   响应。
       第三,社会结构性因素构成了失意感和行为倾向的客观基础,这已
   在研究中得到证实。但应看到,社会地位、流动人口两类结构性因素对
   失意感和行为倾向的影响方式大多是间接的,甚至是“间接再间接”的,
   这不仅使失意感群体和具有攻击倾向的群体变得难以辨认,而且使结
   构性因素的影响作用显得比较“遥远”,失意感和攻击倾向似乎变成了
   主要是心理因素之间相互调节的结果。
       这与定量研究的局限性有关。定量研究往往难以将许多社会因素
   定量化而纳入研究。但这不妨碍我们根据失意感的具体含义做进一步
   的讨论。本研究的失意感指的是感到自己无能为力,对未来失去希望,
   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一种心理状态。换句话说,在失意感强的人看来,他
   们实现向上流动的机会比较渺茫,目前的窘况难以改观,由此可引申出
   向上流动能消融失意者内心失意感的结论。因此,能否实现向上流动
   是影响失意感的重要因素。
       孤立地看,失意感是个体心理现象,但如果失意感从大量个体身上
   表现出来,它就转化为社会心理现象,这就需要从社会方面寻找原因。
   那么,是否存 在阻 碍 人 们 实 现 向上 流动 的社 会结 构 性 因 素?孙 立 平
   ( 2006 : 25-30 )在分析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化趋势时,曾提出社会阶层结
   构“定型化”的概念,认为自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以来,相对稳定的阶


   8. 参见:孙立平,“中国社会溃败的趋势日益明显”,《南方日报》, 2009 年 8 月 22 日。

    · 1 7 8 ·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