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3 - 《社会》2016年第6期
P. 183
社会· 2016 · 6
()
影响攻击倾向(和沉默倾向)的关键因素;第四,通过归纳各变量 犲狓 狆犫
值在攻击/无倾向和沉默/无倾向两类子模型中的同向或非同向变化,
得到两个结论:一是“不满”以及受“不满”调节的变量导致了攻击倾向
和沉默倾向的同向变化,二是生理变量和不受“不满”调节的变量导致
了攻击倾向和沉默倾向的非同向变化,因此,沉默倾向与攻击倾向是一
对源于不满的心理同构体。
本文的主要结论是:失意感是从表层心理向深层心理转化的结果,
反映了偶然不满向持久不满的转化,对生活不满向对生活价值不满的
转化;失意感汇聚了来自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社会结构性因素和心理因
素对攻击倾向的影响作用主要是通过失意感间接发生的,这些因素如
果没有转化为失意感,就不会提高攻击倾向;失意感不仅提高攻击倾
向,也提高沉默倾向,各种因素同样通过失意感间接影响沉默倾向,攻
击倾向和沉默倾向是一对源于不满的心理同构体。
这一结论表明,如果失意感人数增多,具有攻击倾向或沉默倾向的
人数也会增多,这将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因此,失意感与攻击倾向和沉
默倾向之间的关系还应从社会学的视角进行讨论。从攻击倾向、沉默
倾向和失意感三个概念出发,有三个问题值得进一步讨论:一是攻击倾
向与攻击行为、个体行为与集体行为之间的关系;二是沉默倾向对社会
的影响;三是社会结构性因素对失意感的影响作用。
第一,攻击倾向与攻击行为的关系可归为心理或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在心理学中始终争论不休,攻击倾向与攻击行为均具有
伤害的性质,受到更多因素的制约,两者的关系比一般意义上的心理与行
为的关系更为复杂,集体行为比个体行为又远为复杂。因此,根据攻击倾
向预测个体攻击行为已是困难重重,更遑论预测集体行为了。
攻击行为一般都与具体情景有关。本研究的攻击倾向是排除了具
体“内容”,仅剩一个“抽象情景”的形式化概念,仅反映个体的内在倾
向,以这样一个与具体事件毫无关联的“纯”心理特点去预测与具体事
件密切相关的攻击行为,这是做不到的。
但是,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从心理基础的角度看待攻击倾向与攻
击行为之间的关系。这里的心理基础指社会心理背景,即与攻击倾向
蔓延状况相关联的社会心理状态,作为状态,其变化是相对缓慢的,在
一定时期内可看做相对稳定。这样,攻击倾向与攻击行为的关系就变
· 1 7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