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1 - 《社会》2016年第6期
P. 101
社会· 2016 · 6
斯文本的思想脉络:在《利维坦》第 17 章最终给出“契约建国”的“唯一
路径”之前,他反复强调人无法借助动物的自然本能来克服自然状态的
困境;而在《利维坦》“导论”开篇的恢弘叙事中,霍布斯力图凸显的就是
人从自然出发,模仿自然,进而制作“人造人”的决定性时刻( 犳犻犪狋 )。这
一叙事也具体体现在《利维坦》前两部分的结构上,即第一部分从人通
过“感 觉”和 “想 象”面 对 “自 然”开 始,而 终 以 “人 为 人 格”( 犪狉狋犻犳犻犮犻犪犾
狆 犲狉狊狅狀 ),第二 部 分 则 从 所 有 人 造物中 最大 的一 个———国家( 犎狅犫犫犲狊 ,
1991 : 狓狏.4 )这个“人为人格”的生成开始。《利维坦》第二部分有关国家
“形式”的主要分析,举凡主权者的权利、臣民的自由、国家与各种法团
及内部各个部分的关系,乃至法律、犯罪与惩罚,直至最终的解体,都始
终围绕建国契约构成的义务逻辑展开。霍布斯对契约论逻辑的重视从
他采用契约国家论重构自然状态中业已存在的家庭看得最为清楚:无
论自然状态中是否存在家庭,家庭的统治要具有真正的规范性,就必须
严格依据契约建国的理性逻辑来建立( 犎狅犫犫犲狊 , 2012 : 狓狓.4-8 , 犮狅犿 狆 .
狓狏犻犻.2 , 狓犻犻犻.11 ;李猛, 2015 :第 7 节)。这一分析既不是历史性的,也不
是心理性的,而是力图揭示家庭作为道德制度的权利与义务结构。
霍布斯之所以如此强调建国契约的重要性,就在于它精确地揭示
了现代政治秩序及其道德基础的性质。不仅霍布斯的国家是人为制作
的产物,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作为这一国家规范性基础的道德尺度并不
先于政治社会的建立,而是与之一同奠立的。这意味着,现代国家并没
有办法诉诸先在的道德基础来为自身奠基,因此,任何借助前政治的道
德秩序(无论来自根基性的生活世界,还是超越性的价值标准)批判现
代国家的努力,不仅不能触动现代国家的形式逻辑,而且所有这些“道
德”最终都必须通过契约时刻中权利转变为义务的规范性生成环节才
能发挥效力。这也意味着,所有来自家庭、宗教以及各种法团秩序中的
既有生活方式,唯有通过国家的这一规范性检验,才能获得合法性。恐
怕这才是任何传统破败的真实原因。所有的传统,最终都被迫在孤独
个体的内心法庭中证明它的合法性(霍伟岸, 2015 : 112-114 )。
正是现代国家的“制作”时刻在规范秩序形成上的这一不可替代的
角色,才是现代人孤独的真正动力。现代人致命的孤独并不是一种自
然的性情,甚至不是现代人在感觉和情绪上的单薄与贫瘠(事实上,现
代社会比任何时代都生产了更多种类和数量的感情,其中不乏“诗意、
· 9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