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5 - 《社会》2016年第5期
P. 105
社会· 2016 · 5
杰, 2002 ; 犅犪狉狕犻犾犪犻犖犪犺狅狀 , 2006 ; 犅犲狀狀犲狋狋 , 犲狋犪犾. , 2008 ; 犛狋犲狉狀 , 犲狋
犪犾. , 2009 ; 犎犪狉 犵 犻狋狋犪犻 , 2010 )。如表 2 模型 1 所示,男性比女性有更高
的几率使用互联网。在控制了其他因素之后,女性使用互联网的几率
是男性的 0.705 倍( 犲 -0.35 =0.705 );年龄每增长一岁,人们使用互联网
的几率下降约 10% ( 1-犲 -0.102 =0.097 );城镇居民使用互联网的几率
是农村居民的 2.4 倍( 犲 0.877 =2.40 )。人们是否使用互联网也受到教育
程度的显著影响。受教育程度为初中的人使用互联网的几率是受教育
程度为小学及以下者的 4.998 倍( 犲 1.609 =4.998 ),教育程度为高中的人
使用互联网的几率是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者的 11.793 倍( 犲 2.468 =
11.793 ),而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人使用互联网的几率是受教育
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人的 37.288 倍( 犲 3.619 =37.288 )。职业也是影响
人们是否使用互联网的重要因素。模型 1 显示,专业人员使用互联网
的几率为管理人员使用几率的 72.9% ( 犲 -0.316 =0.729 ),办事人员使用
互联网的几率为管理人员使用几率的 43.9% ( 犲 -0.821 =0.439 )。工人
与农业工作者使用互联网的可能性更低,工人使用互联网的几率为管
理人员使用几率的 29.8% ( 犲 -1.210 =0.298 ),农业工作者使用互联网的
几率仅为管理人员使用几率的 11.2% ( 犲 -2.185 =0.112 )。
(二)互联网工资溢价效应的性别差异
通过倾向值匹配,本文一共抽取了 5864 个个案,样本保留比例相
对较高。回归模型显示,互联网使用者的工资收入显著高于非互联网
使用者。如模型 2 所示,在控制了其他因素之后,互联网使用者的平均
工资收入是非互联网使用者的 1.38 倍( 犲 0.319 =1.375 )。模型 3 显示,
互联网的工资溢价效应更多地体现在男性身上,女性的互联网工资溢
价相对较低。在控制了其他因素之后,女性的互联网工资溢价为男性
的 90.6% ( 犲 -0.098 =0.906 )。研究假设 1 得证,即在控制了其他因素之
后,男性的互联网工资溢价效应显著高于女性。
(三)互联网使用方式的性别差异
为了探明导致互联网溢价效应性别差异背后的原因与机制,本文
在倾向值匹配所得样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受访者的上网行为。
通过因子分析,本文将人们的网络行为归类为“发展型因子”与“娱乐型
因子”。“发展型因子”主要是指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和人力资本的积
· 9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