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1 - 《社会》2016年第4期
P. 131
社会· 2016 · 4
支持。从判定系数的变化情况来看,收入满意度大概解释了职业倦怠
的 5% 。
6. 其他变量
从回归模型的输出结果可以看出,文化程度与职业倦怠在统计上
存在显著关系。从偏回归系数的符号来看,相对于大专文化程度,大学
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体制内法治工作者有更高的职业倦怠感。法律知识
水平的偏回归系数在统计上不显著。如果将文化程度、法律知识水平
作为能力的代理变量,该结果似乎与社会胜任模型有出入,本研究的结
果是对工作更高的胜任能力似乎不仅不直接构成降低主体倦怠感的因
素,反而可能加重其职业倦怠。这也间接证明了认知因素对体制内法
治工作者职业倦怠的重要影响。
在多元回归模型中,控制了其他变量后,性别、年龄、任期等变量对
职业倦怠的影响在统计上均不显著,表明职业倦怠在体制内法治工作
者群体中较为普遍。结合上文的分析,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职业
倦怠在很大程度上植根于价值观领域,而与个体一些外在的社会特征
关系不大。
7. 小结
从模型判定系数来看,本文考虑的体制化及各类认知因素总和起
来大概解释了职业倦怠 20% 左右的变差。 21 这意味着,对体制内的法
治工作者来说,理念、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是引发该职业群体倦怠的
重要因素。另外,本文假设的几个效应中,相对来说,理念与现实冲突
造成的“认知失调”对职业倦怠的作用更强,相关变量交互项的偏回归
系数绝对值反映的作用大小及 狆 值代表的显著性水平均说明这一点。
因此,总的来说,无论何种类型的个体,认知协调对应着较低的职
业倦怠,而认知失调则对应着较高的职业倦怠。在现有的分析框架下,
这意味着体制化正是构成二者对应关系的重要组织动力机制,并条件
性地给予“体制化”假设( 犎1 )以正面支持,也就是说,通过一定的组织
与社会机制降低成员的认知失调水平,的确可以增进个体的组织认同,
强化结构合法性。
21. 使用 犚犪犿狊犲 狔 方法对模型 4 进行遗漏变量检验,不能拒绝没有省略(非线性)变量的假设;
使用 犔犻狀犽 方法,预测值平方项偏回归系数不显著,不能拒绝模型不存在误设的假设。
· 1 2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