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3 - 《社会》2016年第4期
P. 133

社会· 2016 · 4

   却觉得不是万不得已,有几个律师愿意得罪法官。……我觉得我该辞
   职了”,长沙市芙蓉区法院法官阳曙文在他 2015 年 12 月 12 日的辞职
   信中这样写道。 23 虽然只是个案化表述且可能过于极端,但从认知失调
   的角度来看,这段话典型地反映出部分体制内法治工作者所面临的法
   治理念与工作实践之间的冲突,以及专业群体内部的分化。
       这一点在本研究中得到验证。以往相关主题(不管是自上而下的
   治理还是自下而上的抗争)的法学或社会学的研究,重点关注的是法治
   “表达”与“实践”的结构性张力之下不同主体外在化的策略行动,对主
   体认知结构的分析以定性为主,相对缺乏以治理者为对象的、量化的研
   究。本研究以职业倦怠为切口,在此方面进行了尝试。结果表明,引起
   体制内法治工作者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根源是法治理念与工作实践之
   间的冲突引起的认知失调或心理落差。当然,并非所有体制内法治工
   作者均出现职业倦怠。虽身处同样的制度环境,但由于认知与体制的
   交互作用,不同类型的主体呈现程度各异的倦怠感。不过总的来说,认
   知失调增加了职业倦怠,而认知协调则与较低的职业倦怠相对应。在
   理论层面,该结论为对特殊专业群体职业倦怠的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
   思路,并为从认知角度分析职业倦怠提供了一个基于特定社会历史和
   制度背景的经验案例。
       更重要的是,这一发现为我们从微观的主体角度捕捉当代中国法
   治化进程提供了一条线索。体制内法治工作者的职业倦怠,正是作为
   一种组织机制而存在的体制化实践与作为一种价值规范而存在的法治
   化原则两种逻辑彼此交织于主体认知结构中的反映。尽管这种现象不
   可能完全消除,但严重的失调总是令人不适。除非因为某种原因(比如
   心理素质强大或感知力缺乏),少数人可以长期容忍甚至适应失调的状
   态(或可视作一种统计上的调节效应),而无需关注因此出现的内外部

   压 力,否 则 按 照 费 斯 廷 格 的 假 定 ( 犉犲狊狋犻狀 犵 犲狉 , 1957 ; 犉犲狊狋犻狀 犵 犲狉犪狀犱
   犆犪狉犾狊犿犻狋犺 , 1959 ),大多数主体都会倾向于保持自身的内在一致性。这
   正是从认知层面推进结构变革的动力机制所在。正如巴卡拉克等人
   ( 犅犪犮犺犪狉犪犮犺 , 犲狋犪犾. , 1996 )所强调的,驱动一致化的力量解释了策略选


   23. 参见新浪微 博: 犺狋狋 狆 :// 犿.狑犲犻犫狅.犮狀 / 2093591281 / 3954284821213069 /,浏 览 于 2016 年 3
   月 18 日。

    · 1 2 6 ·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