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2 - 《社会》2016年第4期
P. 132

在理念与现实之间


       然而,从研究结果来看,该结论并非适用于全体成员。若将此横截
   面数据近似地视为历时采集,则可以说体制化作用的效果在于:一方面
   令低法治理念的个体认知协调;另一方面也导致高法治理念的个体出
   现认知失调。不过从回归拟合线的斜率来看,体制化在形塑主体认知
   方面具有强大的作用,以至于后一方面的效果远逊于前一方面。因此,
   整体而言,考虑到个体在法治理念水平上的差异,体制化形塑主体认知
   的逻辑(无论结果是认知协调或认知失调)还是成立的。但可以看到,
   在控制了相关变量及考虑交互作用后,实际工作的非法治化水平对于
   职业倦怠的边际效应大致是,前者相对于平均水平每增加 1 分,后者降
   低 0.134 分,明显低于主效应( -0.201 )。这意味着虽然体制化可以降
   低认知失调进而减少职业倦怠,但由于法治理念等因素的“阻抗”作用,
   其效力打了折扣。
       实际上,体制化逻辑和法治理念因素分别代表了促进工作投入 22 、
   降低职业倦怠的两个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方向。从模型结果来看,控
   制了相关变量及核心自变量的交互作用后,对比模型中的几个认知因
   素,法治理念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绝对值)最大( -0.387 )。有关图示
   (图 2 、图 4 )也表明,虽然更容易与现实相抵牾、信心受到冲击,但可能
   是因为存在一种正强化机制,总体而言,法治理念水平更高的个体对应
   更低的职业倦怠,而且相比之下,倦怠感并不因为遭遇现实因素的约制
   而呈现急遽的上升(假定个体在心理素质方面的水平基本一致)。这意
   味着,正是秉持法治理念的法治工作者的坚守和执着,构成了推进当代
   中国法治化事业的重要基石。

       六、结论与讨论

       “当很多法官说案多人少的时候,我却觉得是老百姓打官司太难,
   法官太多;当很多法官说责任追究不应终身制的时候,我却觉得我们的
   司法还没有有效的责任追究;当有些法官说律师不配合工作的时候,我


   22. 受到所谓积极心理学潮流的影响,近来一些研究从反方向重新分析职业倦怠问题,强调
   了所谓“工作投入”( 狑狅狉犽犲狀 犵 犪 犵 犲犿犲狀狋 )的重要性。一些研究强调,高工作投入对应低职业倦
   怠,二者是一 个 问 题 的 两 个 侧 面 ( 犕犪狊犾犪犮犺犪狀犱犔犲犻狋犲狉 , 1997 ),或 者 至 少 是 负 相 关 的 关 系
   ( 犚狌狊狊犲犾犾犪狀犱犆犪狉狉狅犾犾 , 1999 )。


                                                          · 1 2 5 ·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