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4 - 《社会》2016年第4期
P. 134

在理念与现实之间


   择理论“抗拒变迁”( 狉犲狊犻狊狋犪狀犮犲狋狅犮犺犪狀 犵 犲 )、组织生态学“惰性”( 犻狀犲狉狋犻犪 )等
   概念中的非理性成分。就现状而言,如果组织成员偏好认知协调而尽力
   避免失调,那么他们就会抵制变迁或挑战已发生的变迁。若坚持以法治
   化为旨向,那么体制化的实践逻辑则代表了一种现实的保守性力量。对
   体制内法治工作者认知结构的分析结果已然表明:一方面,科层体制存
   在巨大惯性,保守性力量仍然保持着压倒性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促进
   变革的力量也伴随着对现代法治观念的倡导而萌生,尽管不得不面对巨
   大的阻力。这两种力量的对比关系映射出当代中国法治化建设的现实
   图景。
       基于本文的研究发现,体制内法治工作者职业倦怠较为普遍。从
   根源上来讲,物质激励因素固然会影响到职业倦怠,然而同样不容忽视
   的是,在特定的体制背景和组织机制下,专业理念、前景预期、工作模式
   等因素也对职业倦怠有显著作用。这些因素并非独立起作用,而是条
   件性的。其间的潜在冲突是导致体制内法治工作者职业倦怠不可忽视
   的因素。因此,降低体制内法治工作者职业倦怠的关键也许不在于简
   单地提高工资待遇或者进行个别性的心理疏导,而在于消除导致该群
   体认知失调或心理落差的结构性因素。具体措施如创建并保证符合法
   治原则的职业环境,包括减少行政干预、尊重法治工作者的专业自主
   性、保证司法的独立性,等等。当然,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这些都与缩小
   “表达”与“实践”之间的分离,实质地推进法治化进程密不可分。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在这个主题上还仅仅是一个初步的探
   索。任何研究都有自己的特定角度,尤其是对职业倦怠这样的复杂心
   理现象。本研究主要是从社会认知理论出发检验相关因素的作用机
   制,并未对与职业倦怠有关的理论进行系统的检验,也未涉及更多其他
   可能的风险或支持因素,如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此外,受限于客观
   条件,针对这类职业群体的调查实施难度很大,本次研究所用的数据样
   本容量较小且并非规范的概率抽样,因此用该研究结论推论总体在方
   法论上存在障碍。基于规范的大规模抽样,对法治工作者的职业发展
   问题进行系统性的调查和研究是后续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犚犲犳犲狉犲狀犮犲狊 )

   阿伦森,艾略特 .2007. 社会性动物[ 犕 ] . 邢占军,译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 1 2 7 ·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