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5 - 《社会》2016年第3期
P. 75

社会· 2016 · 3

   这些研究都是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完成的,因此,本文意在探讨中国的
   教育匹配及其与收入回报之间的关系。

       二、中国劳动力市场上的教育匹配
       大约 2000 年以后,以教育经济学领域为主的国内学者开始发表有
   关教育匹配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教育匹
   配(主要是过度教育)的概念、测量和理论进行介绍(孙志军, 2001 ;盛世
   明, 2004 );二是对我国教育不匹配的发生率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研究,或
   与其他国家进行横向比较(罗润东、彭明明, 2010犪 ;何永娟, 2010 );三是
   着重研究过度教育与收入回报之间的关系。
       与海外的研究状况类似,国内学者在第三个方面的实证研究成果
   较多,而且得出的结论也较为一致,即过度教育会使劳动者的收入受到
   损失。例如,武向荣( 2005 )对三家不同类型企业的调查表明,这些企业
   的员工存在不同程度的过度教育,并且过度教育工人的收入受到了损
   失。他进一步对大规模数据使用 犗犚犝 模型估算发现,我国过度教育的
   收益率小于工作所需教育的收益率(武向荣, 2007犪 , 2007犫 );张晓蓓、亓
   朋( 2010 )也有同样的发现。另外,黄志岭等( 2010 )的研究结果显示,相
   同学历的群体中过度教育的个体要比适度教育者的收入低 4.8% 。
       但是,这个领域的研究目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以下几个局
   限。首先,虽然已有研究大多将过度教育现象与中国高等教育的扩张
   联系在一起,但却很少专门研究高学历劳动者的教育匹配与收入回报
   问题。绝大多数研究使用的是包含各个教育层次的劳动者数据,少数
   研究抽出高学历劳动者与全部劳动者作比较,但由于这种数据的局限
   性,得出 了 一 些 与 总 体 结 论 相 抵 触 的 发 现。 例 如,罗 润 东、彭 明 明
   ( 2010犫 )的研究就发现,具体到拥有大学学历的员工,教育过度者的工
   资收入不仅比教育匹配者高,而且还高出近 30% !可是,国外对大学
   毕业生的专门研究发现,即使是在这个特殊的劳动力市场上,过度教育
   仍然是与收入回报呈负相关的( 犌犪狉犮í犪犈狊 狆 犲 犼 狅犪狀犱犐犫á犲狕 , 2006 )。这
   就值得我们追问:对中国的高学历劳动者来说,教育匹配与收入回报的
   关系究竟如何?
       对中国教育匹配和过度教育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很大程度上是由
   1999 年以来的高校扩招所引发的( 犔犻 , 犲狋犪犾. , 2008 ),也正是从 2003

    · 6 8 ·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