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4 - 《社会》2016年第3期
P. 74
中国高学历劳动者的教育匹配与收入回报
所决定,即使个人的教育水平高于工作所要求的教育水平,个人生产力
水平的发挥仍然是受到限制的( 犛犪狋狋犻狀 犵 犲狉 , 1993 )。这种观点通常会被
追溯到瑟罗( 犜犺狌狉狅狑 , 1975 )有关职位竞争的论 述。人 力资本论则 认
为,过度教育者的收入回报之所以低于适度教育者,要么是由于他们主
动选择以较低的收入水平来换取或积累工作经验———即过度教育其实
是一种刻意的投资,要么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他们的生产力水平或能力
水平更低———只不过研究者无法观测到而已( 犎犪狉狋狅 犵2000 )。
,
这两种观点的对立,不仅会将我们导向两种不同的工资理论,还会
影响到我们对教育不匹配的性质的理解。如果过度教育真的是一种刻
意的投资( 犛犻犮犺犲狉犿犪狀犪狀犱犌犪犾狅狉 , 1990 ),或者只是求职信息不充分或者
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的一个结果( 犑狅狏犪狀狅狏犻犮 , 1979 ),那么它应该只是一
个短暂的现象,会随着劳动者的职业流动而自然地得到解决。但是,如
果雇主总是使用学历或文凭来挑选雇员( 犛 狆 犲狀犮犲 , 1973 ),或者由于经济
不景气而导致高学历劳动者和低学历劳动者一起竞争数量有限的职位
时( 犔犪犿狅犪狀犱犕犲狊狊犻狀犪 , 2010 ),或者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或需求力量始
终处于动态变化时———例如劳动力整体受教育程度的迅速提高或技术
升级( 犔犪犿狅犪狀犱犕犲狊狊犻狀犪 , 2010 ),教育不匹配就并非短暂的现象而是一
个常态。
上述理论争议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方法论问题:研究者所观察到的
教育匹配与收入回报之间的关系在多大程度上是一种真正的因果关
系?由于 犗犔犛 回归模型的局限性,近年来,研究者们开始尝试用其他
各种高级统计方法来重新研究教育匹配与收入回报的关系,包括使用
个人未观测能力 /技能的代理变量( 犕犮犌狌犻狀狀犲狊狊 , 2003犪 )、工具变量方法
( 犇狅犾狋狅狀犪狀犱犛犻犾犾犲狊 , 2001 )、分 位 数 回 归 ( 犕犮犌狌犻狀狀犲狊狊犪狀犱 犅犲狀狀犲狋狋 ,
2007 )、追踪 数 据 分 析 ( 犅犪狌犲狉 , 2002 )、匹 配 方 法 ( 犔犪犿狅犪狀犱 犕犲狊狊犻狀犪 ,
2010 ; 犕犮犌狌犻狀狀犲狊狊 , 2008 )等,但 结 论 有 时 大 相 径 庭。例 如,麦 吉 尼 斯
( 犕犮犌狌犻狀狀犲狊狊 , 2008 )使用倾向值匹配方法得到的结果与 犗犔犛 结果相差
不大,这使他明确得出这样的结论:过度教育现象确实对个人和整个经
济体的生产力和工资水平有真实的负面影响,因此不能被认为只是由
遗漏变量的问题所造成。相反,鲍尔( 犅犪狌犲狉 , 2002 )使用随机效应和固
定效应模型对追踪数据的分析却发现,当控制了未观测的个人异质性
后,适度教育者与非适度教育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基本上消失了。由于
· 6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