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5 - 《社会》2016年第2期
P. 125

社会· 2016 · 2

   章里,滕尼斯( 犜狀狀犻犲狊 , 1979 : 19 )围绕两条线索勾勒了共同体的完整谱
   系:第一条线索是亲属与族群的纯粹自然关系,以此为基础形成了“氏
   族—家族—民族”的脉络;第二条线索是这些关系与土地紧密结合在一
   起所构成的复合体。由于土地影响着聚落状况、劳动条件,因而我们能
   够看到村庄共同体与城市共同体不同的组织结构、财产关系以及支配
   方式:村庄共同体主要围绕“公共土地”( 犃犾犾犿犲狀犱 )劳作形成诸乡村社
   团,到了封建时代,领主庄园成了它的典型;而城市共同体则主要以“手
   工工业生产”为核心,形成了劳动合作社、行会或同业公会等组织,此
   外,它还包括了宗教崇拜团体、兄弟会、宗教社团,等等( 犜狀狀犻犲狊 , 1979 :
   20-31 )。在滕尼斯看来,之所以能够将这些历史上存在的组织串联成
   一个“共同体”的谱系,是因为它们建立在社群成员自然的共同情感的
   基础上,社群成员拥有谐和一致的习惯与风俗。
       相反,“社会主义” 6 描绘的是当时的经验世界。在序言里,滕尼斯
   ( 犜狀狀犻犲狊 , 1979 : 犡犡犐犐犐 , 犡犡犐犡 )承认他使用的“社会主义”概念是在马克
   思“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上成立的,它建立在对现代市民社会进行科
   学的认识与批判的基础上。在滕尼斯( 犜狀狀犻犲狊 , 1979 : 犡犡犡 )看来,“社
   会主义”呈现给我们的经验事实就是现代个体本能的经济需求以及现
   代社会一切从经济生活出发的状况:“推动社会行动的要素是经济性日
   常生活中的基本物质需求、感觉和情感,它们根据社会的生活条件形塑
   了不同的阶层或阶级”。现代人不再像在共同体中那样,依靠自然的情
   感形成并维持彼此的关系,相反,他们的关系建立在物的交换上。以此
   为前提,滕尼斯从人人皆商的“市民社会”的图景里把握了“社会”的概
   念,在“社会的理论”一章里,他从“个体”出发,通过对交换、货币、契约、
   经济组织的一步步讨论,展现了完整的经济生活的要素与过程。
       第二,可以看到,在滕尼斯那里,“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代表了
   两种经验的共同生活的事实。不过,滕尼斯并非只是要呈现两种对立
   的历史事实,他将它们定义成“文化形式”(类型)是为了反思它们,或者
   说,为了实现一个整体的目的而统一地理解它们。


   6. 值得注意的是,滕尼斯在 1887 年文本中谈到的“社会”比 1880 / 1881 年手稿的内容更复杂。
   1880 / 1881 年手稿中的“社会”仅仅是在霍布斯的“自然法”框架之内进行讨论,到了 1887 年文
   本,滕尼斯讨论的“社会”则在“社会主义”的学说脉络里展开,或者说,在此前单纯的、形式上的
   “自然法”之上叠加了“政治经济学”的传统。由此,霍布斯和马克思两人的面貌同时呈现。

    · 1 1 8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