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 - 《社会》2016年第2期
P. 12

中国传统社会的双轨治理体系


   即便有无上政权,“但是幅员辽阔的天下,却不能一手经管”,必须通过
   另一条治理途径,即士大夫的道统来弥补。换言之,“帝王本无种”,正
   是秦汉以来所 施 行 的“双 轨 政治”的 基本前 提(费 孝 通, 1999犫 : 466-
   467 )。从封建到郡县的过渡,奠定的却是一个相互辅成、相互制约的双
   重治理系统。
       首先,周代封建制下分而治之的治理效果,演化成了汉初的黄老治
   术,后经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说”,确立儒家一尊之格局,才形成了“道
   在师儒”与“朕即国家”的二分体系。“事归政统,而理则归道统”,帝王
   成为了现实政治的核心,而孔子作为素王,分离出了一个专属师儒的知
   识权力,帮助皇权应奉天命,同时以“教化不立”、“万民不正”的自然灾
   象来制约皇权。不过,在现实政治的角力中,道统与政统的分立是不容
   易维持的,所谓“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说明非但道统难以制服政
   统,反而在师儒渐被纳入到中央集权之官僚体系的过程中,常常出现揣
   摩上意、阿谀奉承、沽名钓誉、结党营私的现象。士大夫“降而为官僚”
   的那一刻,就是“更 降 而 为 文 饰天 下太 平的 司仪喝 彩之 流”(费 孝通,
   1999犫 : 499 )。此段文字正写于 1948 年,想必在费孝通的眼里,历史不
   知重演多少遍而如此依然了。
       儒家从周公引出孔子,构成了与政统分离的道统,但由于道统并未
   转化为有着极端超越性的宗教信条,即西方意义上的教统,而时时冒着
   被官僚系统收纳的危险。因而师儒便常常守持一种消极的积极姿态,
   如孔子所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或退隐山林,或行走乡间,
   由政统与道统的左右分立,逐渐演化成为皇权与绅权的“上下分治”,乡
   土社会成为了师儒藉由“避世”而“入世”的守护天道的政治试验场。费
   孝通( 1999犪 : 364 、 368 )尤看重绅士在乡土中国里的纽带作用和规范价
   值,常说起“无为政治”和“长老统治”的话题,是要强调皇权所不及的地
   方社会,才是绅士们实现儒家教化及仁政理想的治理乐土。
       虽这几个文献篇幅不算长,却勾勒出了中国传统政治社会构成的
   几个双向对张的重要范畴:封建与郡县、道统与政统、礼与法、事与理、
   官僚与士绅、集权与分权乃至霸道与王道,如此等等,呈现出一种多重
   复杂并交互变异的治理结构和机制。不过,费孝通的分析着于意会,而
   非史辩,见于漫谈,而非严谨的学理疏证。再加上论说本身亦带有一些
   批判的色彩和人类学的意味,多以民权和自治的角度来提升绅士的历

                                                            · 5 ·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