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3 - 《社会》2016年第1期
P. 113

嘉绒藏人的房名制、内婚制与改土设屯


       者可比。但番众皆系曾与官兵打仗之人,此时难以分其所犯
       轻重,且其抵抗官兵固属可恨,而原其所以坚守,尚知各为其
       主,亦复可矜。况为数过多,又系投降乞命,若不法外施恩准
       其纳降,又何以昭天朝宽大之德,而全彼辈之余生也。若尽予
       骈诛,实觉心有不忍。惟其中大小头人及其眷属自不便仍留
                                  獉獉獉獉獉獉獉獉
       本处,应照前此平定准部时所有台吉、宰桑、德木齐等概行移
       徙例妥为办理,但须趁官兵未撤时即为查明,于八旗及吉林、
       索伦兵凯旋之便,令其分队携带押至京城,再行酌量安插……
                               獉獉獉獉獉獉
       至各处降番若移于他处编管,未免人多费事,伊等俱系娴于耕
                                               獉獉獉獉獉獉獉
       作之人,两金川又有可耕之地,现在凯旋后,两金川地方立汛
       獉獉獉 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
       安营,添设提督、总兵等官,足资弹压,其应办善后事宜内,原
       有随处耕屯之议,莫若即用此等降番就所在垦耕安业,尽力农
                               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
       共,各有将弁管束,久之可消其桀骜不驯之气,而令其交粮,亦
       省 川省运粮之劳。(清高宗实录,卷 1000 ,乾隆四十一年正月
       丁丑条)
       根据这道谕旨,临近清军胜利才出降的大小头人及其眷属被带到
   北京,在香山脚下定居下来,形成北京西山番子营(陈庆英, 1990 ),其余
   则分散到河东和河西两地,与居留此地屯垦的绿营兵交错而居,垦耕安
   业。另外,对于在战争进行过程中不断投降的“番人”(嘉绒人),皇帝因
   为担心他们“反复无常”的性格会再次倒向金川土司一边,造成清军的
   损失,所以曾将其迁离他们世居的寨子,分散在周边土司的辖地,由在
   战争中与国家合作的土司代为管理。乾隆四十一年( 1776 年),皇帝下
   旨将他们迁回,同样也定居在河东、河西两地(张羽新, 1994 : 124 )。
       这样,除了留守绿营兵的屯田,政府对金川的“番人”(嘉绒人)也采
   取同样的屯田制度,在大金川河东西两岸形成河西与河东两个嘉绒人
   的“番屯”。对于如何选择官员管理“番人”(嘉绒人),阿桂建议乾隆皇
   帝选择那些较早投降清军,奋力对抗自己土司的头人。乾隆四十一年
   三月十二日( 1776 年 4 月 29 日),阿桂“拣派出力头人管理投番屯粮”
   的奏折上报到军机处:
           至浞侵地,除官兵耕种外,查有日尔底头人丹比西拉布、
       章杂寨头人得洛思达拉上年投诚,屡在前敌打仗。又,达尔卓
       克寨头人色木里雍中率六寨番民同时投顺官兵,因得直抵噶

                                                          · 1 0 5 ·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