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2 - 《社会》2015年第4期
P. 82

清教文化的性别形而上学:对萨勒姆审巫案的诠释性解释


   换和权力的复杂流通系统,社会学家得以在理论层面理解社会动力、宏
   观发展和组织变迁。任何社会的性格都为这些因素所塑造,技术领先、
   经济驱动的现代社会受其影响尤其大。对社会复杂性的研究发现,此
   复杂性的对立物( 犮狅狌狀狋犲狉 狆 狅犻狀狋 )———偶然性,在社会理论中是以“结构”
   和“能动性”( 犪 犵 犲狀犮 狔 )之对立的方式进行理论澄清的,其中最著名的是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这一对立独霸着整个英国的社会理论,在范围更

   广的西方社会理论话语中也有类似的存在:场域和惯习( 犅狅狌狉犱犻犲狌犪狀犱
   犠犪犮 狇 狌犪狀狋 , 1992 )、秩 序 和 行 动( 犃犾犲狓犪狀犱犲狉 , 1982 )、制 度 同 构 和 组 织 策 略
   ( 犘狅狑犲犾犾犪狀犱犇犻犿犪 犵犵 犻狅 , 1991 ),等等。这样, 19 世纪社会学的伟大抱负同
   20 世纪晚期的某些智识努力不谋而合,关于社会、权利和人类自由的古
   典哲学问题如今又重新成为研究话题和理论争论的焦点。
       进入 21 世纪后,尽管当代研究型大学通过专业化的努力让问题变
   得有价值,甚而可能作答,但仍有很多工作要做。因为,系统和亚系统、
   制度领域和权力来源的理论化从未充分解释人类自我表征与历史跨度
   之间的复杂关系。大体上,实证主义的自我理解,其研究计划倾向于(而
   且仍旧倾向于)排斥社会理论的人文色彩。与此相反,正是对社会生活
   的具体人性一面的关注,使得政治经济学的经典作品,如卡尔·马克思
   和卡尔·波兰尼的著作,更适宜于准确地呈现他们所关注的历史转折和
   社会斗争。所以,在 21 世纪的学术中,我们应当发问:我们的社会和权
   力理论能否依靠进一步关注行动者及其主体性,关注人类群体在历史过
   程中展现出的自我概念的大量变化而变得更有效、更准确、更富解释力?
       与此同时,“结构与行动”的社会理论出现了循环论证的趋势,争论
   那些与解释世界相关的哲学与语言学的细节问题,使这一理论对于同行
   来说都显得晦涩难懂,对于研究生来说更是难以理解。因此,一些 20 世
   界的社会理论呈现出一种与人文主义折衷的怪异形式:乐于参与哲学论
   辩,但仅将这种论辩视为一种社会学关于结构、行动者及“实践”的“特殊
   话语”。与此相反,具有哲学的精密性和文学的创造性的人文主义思想,
   应被用于经验社会学的进一步发展。某种意义上,我们认识人类行动和
   意识之本质的图式必须有助于认识历史的可能发生与实际发生之间的
   分殊,进而解释事件的发生及其原因,即经验主义的“解释”。
       20 世纪晚期社会学理论中的间隙、缺省和不足预示了文化社会学的发
   展。并且,随着文化社会学在社会学研究中的自成一格,我们也能逐渐看

                                                           · 7 5 ·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