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4 - 《社会》2019年第1期
P. 84
“社会底蕴”:田野经验与思考
中被习惯性忽视的东西。它可以表现为意识层面的结构性观念,也可
以表现为一些非正式的制度(风俗习惯),或者是与道德伦理相联系的
行为规范。我们认为,这些东西构成了中国社会底蕴,成为理解中国社
会的起点。
在中国社会学重建以来,国家与社会问题在国内社会学界同样受
到重视。例如,郭于华和孙立平( 2002 )曾讨论在诉苦行为中农民的国
家观念的形成过程。在该研究的最后,作者认为这一问题尚需详细探
讨。与这一研究相关,姚映然( 2003 )通过记录和分析普通农村妇女对
“土改”的回忆,对该问题做了进一步探讨,如提到“土改”留下的关于民
兵连长老刘的记忆:土改时期,他曾强娶某地主的女儿,并因此得到村
民的负面评价。
姚文的意义首先在于它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经过了半个世纪
的风风雨雨后,土地改革这场席卷中国的斗争在普通群众的记忆中到
底留下了什么?从田野调查获得的资料看,在正式制度和行为规范层
面以及村庄公共生活领域,国家力量成功进入了农村。因为不管从行
政建制、乡村干部的选拔,还是村庄社会分层的改变来看,国家政策都
得到了贯彻。一大批出身贫苦和对阶级斗争持坚决态度的积极分子加
入共产党,并被提拔为乡村领导干部,成为国家在乡村基层的代理人。
赵力涛( 2003 )认为,一个村庄从空间上可以划分为公共空间和私人空
间两部分,由国家(现代性)力量支持的话语进入公共空间相对容易,但
要进入以家庭或家族为依托的、有一大堆“婆婆妈妈”的家务事和家长
里短的矛盾纠纷的私人空间,乃至老百姓的观念和意识层面,则要困难
得多。由此可以看出,无论当年的社会背景及生活形势如何,在村落意
义层面,还有另一种支撑体系。
老刘是民兵连长,从公共领域看,他是值得信任的,但从私人领域
看,他并没有得到村民承认。村民评价他时运用的是乡土社会的道德
标准。 4
如何从社会学的角度理解 “另一种支撑体系”?在一般意义上,从
社会学当前的传统来说,只有那些能够进入“国家”或“社会科学”的视
4. 在理论上,国家力量与国家政治的道德标准并不能与乡土社会的道德标准混淆。尽管二
者在许多层面上是一致的,但在有些时候,二者之间显然存在冲突。
· 7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