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3 - 《社会》2019年第1期
P. 83

社会· 2015 · 1

   学之名提出了与其他现代性学科 3 截然不同的研究路径和取向:直面
   社会自身的运行机制及其变迁的可能性(也包括两者互动的可能),并
   在此基础上讨论道德秩序的可能性等问题。不过,无论学界以何种方
   式来形容和理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与现代性特征都会展现出与
   西方社会学中的现代化与现代性截然不同的特征。
       例如,与上述问题相关,中国社会学重建 30 年来的核心问题之一
   就是中国在 20 世纪的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作为现代性的标志之
   一,民族国家在建立过程中与民间社会及由其维系的传统发生了何种
   碰撞?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是否得以维系?其表现如何?传统社会与
   国家力量之间的互动机制为何?这些不仅是中国社会学重建以来的问
   题,在中国早期的社会学家如费孝通、瞿同祖等人那里,也是一个核心
   议题。这同样也是我们在长期田野调查中讨论的重要问题。在调研
   中,我们首先发现,对国家力量向民间社会的进入和渗透这一问题的讨
   论不能一概而论。在某些领域,国家力量的进入基本是成功的,但在以
   家庭或家族为依托的私人领域往往会遇到困难。我们在一系列与此相
   关的案例中发现,存在着某种不为“国家”、“制度”等现代性视角所认
   可,却以极为具体的方式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力量。如何理解这一力量
   及其运行机制?倘若我们承认国家在基层社会的进入是有限度的,也
   即存在一种用“国家—社会”视角难以完全概括和理解的空间,那么或
   许需要重新反思社会学重建以来的核心问题所预设的种种前提。这一
   问题还关涉今天究竟应该如何建设社会学的方法论这一层面的问题。
   通行的方法论预设了哪些前提?这些前提又是基于何种“土壤”被视为
   理所当然的?这样的研究取向和视角在取得丰硕研究成果的同时,又
   遮蔽了哪些理解“社会”的可能性?秉持着这一态度和反思性视角,在
   长期经验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尝试以对“社会底蕴”这一概念的初步探
   讨为例,反思社会学在学科化视角下的问题,以及在这一反思中,以一
   种“面对事实本身”的态度来理解乡村社会得以运行的内在机制。所谓
   “社会底蕴”,主要是指在历史的变迁过程中,国家力量进入民间社会
   时,那些在 “难变”的层面上体现为“恒常”,却往往在社会科学的研究


   3. 现代性学科是指在现代社会兴起后出现的、学科性质都具有现代性特征的诸种社会科学,
   如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和人类学等(华勒斯坦, 1997 : 16 )。

    · 7 6 ·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