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 - 《社会》2019年第1期
P. 38

差序格局和伦理本位


   做,是因为我们不能满足于就这种结构的形式做一些简单的形式化推
   演。显而易见的是,我们仅从水波纹的圈层结构来做形式化的推论,很
   容易得出费孝通所说的“自我主义”,也能够形式化地推演出阎云翔所
   说的“弹性人格”,但这种“自我中心”和媚上慢下的行为特征与构成这
   种社会结构的基本原则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到结
   构本身,去解析这个结构的原则。
       许多学者在对差序格局的讨论中,都提到过差序格局和“五服图”
   之间的相似性。五服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描述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其
   来源是亲人去世后的服丧制度。吴飞( 2011 )在其《从丧服制度看差序
   格局》一文中,就以丧服制度来考察差序格局的具体结构,并指出丧服
   图实际上是同时包含了亲疏与尊卑的“立体结构”。从尊卑的角度看,
   君臣关系所指向的政治关系并非像费孝通所说的那么“远”。这个讨论
   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发是,差序格局作为一套结构性描述,其根源可以
   上溯到丧服制度,但是丧服结构的形式及其背后的结构性原则可能远
   比差序格局的表述要复杂得多。本文下面就以丧服制度为本,考察其
   得以形成的基本原则,从而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本原则及
   其背后的价值意义。 3


       二、“亲亲”与“尊尊”
       丧服制度及其结构性原则,根源于儒家十三经《仪礼》中的《丧服》
   篇,属于周代礼制的一部分,在中国传统社会思想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核
   心地位。清末礼学家曹元弼说:
           天道至教,圣人至德,著在六 经。六经同 归,其 旨在 礼。
       礼有五经,本在丧服。(《丧服郑氏学·序》)
       按照曹元弼的论述,礼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其内容是
   儒家思想社会化、制度化的一种体现,是“六经之体”, 4 而礼经中的《丧


   3. 当代学者对于 丧 服 制 度 的 介 绍 和 研 究,可 以 参 见:林 素 英, 1989 ;丁 鼎, 2003 ;丁 凌 华,
   2013 。
   4. 清代礼学研究昌盛,许多儒家学者极端重视礼学。据研究,清儒刘师培最早提出“六经皆礼”
   说,其徒陈钟凡在《诸子通论》中得以证成(参见:顾涛, 2014 ,论“六经皆礼”说及其延伸路径,未
   刊稿)。曹元弼对此解释说:“易,礼象也;书,礼政也;诗、乐,礼情也;春秋,礼法也;孝经,礼本
   也;论语、孟子,礼微言大义也。故天经地义,圣教王政,备在六经,而礼者,六经之体也。”

                                                           · 3 1 ·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