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 - 《社会》2019年第1期
P. 37

社会· 2015 · 1

   结构特征,世界各大文明中无不存在。例如,罗马法中的血缘亲等计算
   方法虽然与中国有所不同,但是这种类似“水波纹”的亲疏圈层也都非
   常鲜明地存在着。为什么单单在中国社会,这种格局会成为社会行动
   的一种最为重要和基本的参考框架呢?
       阎云翔( 2006 )首先指出了学界对于这个概念的一个普遍性误解。
   他认为,差序格局,按照费先生的本意,指的是中国社会的社会结构,而
   不仅仅是人际关系结构,更不能与社会学中的“关系网络”相对应。正
   是在社会结构而非关系结构的层次上,中西才具有“差序格局”和“团体
   格局”的差别。阎云翔进一步指出,差序格局不仅包含了以血缘为基础
   的亲疏远近的差序,更包含了以地位为基础的尊卑等级的差序。这不
   仅能够解释中国人行动的一些基本特点,而且在长期的历史演变当中,
   中国人甚至形成了所谓的“差序人格”:
           如果说团体格局与平等人格互为因果、无法分开的话,差
       序格局与这种需要不断调整界定的人格也是互为因果、无法
       分开的。在缺乏更佳选择的情况下,我权且将这种弹性人格
       称为“差序人格”。越是在差序格局中得心应手、呼风唤雨的
       “能人”,越容易拥有这种“能屈能伸”的差序人格;而具有差序
       人格的个体越多,差序格局的结构也就越稳固并反过来更加
       有力地塑造差序人格。(阎云翔, 2006 : 211 )
       阎云翔的论述既是对费孝通差序格局描述的一个推进,也是对中
   国国民性的一个总结性概括。费孝通由差序格局的亲疏远近推出中国
   人“自私”的行为特点,而阎云翔通过对差序格局的另一个维度———尊
   卑等级的拓展性论述推出中国人对上谄媚、对下傲慢的行为特点。与
   西方社会相比,中国人既缺乏“公共”精神,也缺乏“平等”精神。这一推
   论与晚清以来众多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性描述也基本一致,所不同的
   是,差序格局和差序人格概念的使用将笼统宽泛的国民性研究与对中
   国社会结构的认识紧密联系起来,吸引我们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社
   会结构层面上去。
       这种社会结构,并非社会规范和社会制度层面上的有形存在,而是
   社会文化与社会规范交互作用的结果。要描绘这种结构,需要追溯其
   得以形成的思想和制度根源,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加细致地考察这种结
   构的形式,进而认识这种结构本身得以形成的基本原则。之所以如此

    · 3 0 ·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