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 - 《社会》2019年第1期
P. 36

差序格局和伦理本位


   义值得深入讨论。
       对于这类关系的理解,人情观和面子观是一种最为直接的理解,这
   也是学者们有时候会将这些社会关系简单理解为人际关系网络的一个
   原因。将这些关系理解为人际关系网络或者是人际互动,最终很难避
   免将其还原为利益或者权力交换,例如将这些关系直接理解为重复博
   弈模型中的关键要素,或者是将其理解为一种更为复杂、间接的交换机
   制,“关系”、“人情”和“面子”本身便是这种复杂关系的媒介。这种讨论
   方式难免绕回问题的起点,只是将当事人理解为更加深谋远虑、更加讲
   究策略的行动者而已。这使得一些看似深刻的社会学研究和分析实际
   上消解了我们最初提出的问题。实际上,在一些案例中,当事人纯粹就
   是为了维护一种社会关系而付出巨大的利益损失,这种社会关系本身
   的维持可能就是当事人行动的目的而非仅是手段。在征税和拆迁的案
   例中,我们可以将“面子”和“关系”本身理解为行动的目的,因为它们本
   身对于当事人来说就具有价值的意义。
       讨论行动的价值意义,我们首先需要从人际关系网络进入到社会
   结构的层面。在社会学研究中,许多研究者在处理中国式的人际关系
   网络时,大都会使用 “差序格局”这个经典概念。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
   生在其名著《乡土中国》中提出的,用来描述中国人的行动结构。费孝
   通先生使用了著名的“水波纹”比喻来解释这个结构: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
       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
       中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
       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费孝通, 2011 : 28 )
       这个概念至今已近百年,仍然是中国社会学界最为常用的概念之
   一,也是对中国社会结构最为基本的描述性概念。中国社会科学界在
   分析中国社会现象的结构性、背景性特征时,常常用“差序格局”来描述
   中国社会中的行动者的行动特征。与西方社会“团体取向”的行动特点
   相比,中国人可以说是“关系取向”,因此,这个概念成为中国社会“关
   系”、“面子”、“人情”等重要本土性概念的解释因素,也成为解释中国的
   国民性比如自私、缺乏公德等特征的主要依据。
       差序格局的“水波纹”形式是一种按照血缘而构成的亲疏远近的关
   系结构。这种结构并非中国社会所独有,而是一种人类社会的“自然”

                                                           · 2 9 ·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