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2 - 《社会》2019年第1期
P. 172
中国农村宗教复兴与“宗教”的中国命运
的一种政治艺术。周越( 犆犺犪狌 , 2006 )对陕北黑龙大王庙的精彩研究,
揭示了庙宇重建的主 持 人如 何尽 力 靠近 国家 范畴,最终为该 庙宇获
得了道教宗教场所的合法地位。
“国家—社会”模式揭示了国家在具体社会过程中的弱势面向,但
它常常将复杂的社会互动还原为简单的二元关系,并暗示一种个体主
义基础上的宗教信仰自由。这个思路一方面建立在经典世俗化理论之
上,另一方面又忽视了新世俗化理论对于全球宗教复兴的重新解释(相
关讨论可参见 汲?, 2008 )。曹南来 ( 犆犪狅 , 2011 : 7 )以 温州基督教 为
例,指出了“国家支配—社会抵抗”模式的弊病在于预设了一个公民社
会的存在,它“反映的常常是研究者对道德清晰度和某种陈旧政治逻辑
的关心,而不是地方信仰者的视角”。实际上,以宗教复兴为由突出民
间团体力量,进而为公民社会寻找理论依据,容易忽视本土概念所呈现
的复杂社会过程,脱不开“官方—民间”二分的传统研究路径。另一个
问题在于,此类研究往往将“政治”和“宗教”两个韦伯意义上的理想类
型当成中国社会的现实,将国家简单地处理为一个政治体,并暗示国家
应该退出宗教领域。简单的“国家—社会”二分或“政治—宗教”二分,
并不能解释“宗教”作为一个范畴在中国历史和社会中的命运。更为突
出的问题在于,此类研究不仅将政治和宗教预设成经典世俗化理论所
规范的互相排斥关系,甚至将宗教还原成一个政治或经济过程,将宗教
复兴解释为政治或经济过程的后果。这种还原论的倾向,一方面忽视
了宗教作为一个“自成一类”的范畴在社会理论中的核心地位(汲?,
2009 : 21 ),另一方面也忽视了实际宗教活动中那些无法用“权力关系”
或“经济理性”来解释的行动。
建立在“政治—宗教”二分基础上的研究,最近又形成了宗教复兴
理论的第 三 种 脉 络,即 运 用 宗 教 市 场 模 式 解 释 宗 教 供 求 关 系 ( 犔狌 ,
2005 ; 犢犪狀 犵犉. , 2006 )。杨凤岗( 犢犪狀 犵犉. , 2006 : 117 )提出,改革时代
中国的“宗教市场”可以分成“红市、灰市、黑市”三种颜色。过度限制国
家认可的宗教(即“红市”),并不能真正管住宗教,反而会改变宗教市场
的供求关系,客观上导致黑市和灰市的增长。这是因为,多数人容易接
受超自然信仰,也容易成为宗教嗜好者,所以“强力管理无法有效减少
宗教的影响,却只能将宗教组织和信徒推向黑市或者灰市,把宗教市场
变得更复杂”。杨凤岗的理论同样建立在“政治”和“宗教”两个分析概
· 1 6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