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0 - 《社会》2019年第1期
P. 170
中国农村宗教复兴与“宗教”的中国命运
与之相关的“宗教”谱系。本文认为,解释中国农村宗教的复兴,不能将
宗教现象还原为“政治”或“经济”等其他现象,而应将之视为一种自成
一类的事实,一种使社会成立的基本条件,同时充分理解政治精英和知
识精英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对 “宗教”的具体塑造过程。正是由于“宗
教”概念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命运,才使得中国农村的宗教
复兴游离于这一概念的塑造过程之外,并可能存在尚不为学界所充分
认识的社会机制,有着提供本土社会理论的潜力。本文认为,在世俗化
理论和宗教市场理论之外,应该尝试使用“礼物模式”探索中国农村宗
教复兴的机制。
一、中国宗教复兴的三种解释
海内外学者近年对中国农村宗教复兴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发
表了 一 批 优 秀 成 果 (陈 进 国, 2011 ; 犆犺犪狌 , 2006 ; 犇犲犪狀 , 1998 ;
犌狅狅狊狊犪犲狉狋犪狀犱犘犪犾犿犲狉 , 2011 ; 犔狌 , 2005 ; 犘犪犾犿犲狉 , 2007 ; 犢犪狀 犵犉. , 2012 ;
犢狅狊犺犻犽狅犪狀犱犠犪狀犽 , 2009 )。宗教复兴的原因被归纳为多种因素:精神
空虚、地方组织失灵、庙宇重建人或仪式专家的经济动力、国家管制的
放松、国家或地方精英对“文革”期间破坏活动的后悔、地方政府与地方
精英的合作、社会风险的增加,甚至仅仅出于信众取乐。这些解释主要
呈现出三种取向:“传统的发明”、“国家—社会关系”、“宗教市场”。
早期学者首先运用“传统的发明”来解释宗教复兴(郭于华, 2000 ;
王铭铭, 2004犪 ; 犆犺犪狅 , 1999 ; 犉犪狌狉犲 , 1989 )。这类研究意在揭示宗教复
兴活动对传统知识的继承和创新。例如,萧凤霞( 犛犻狌 , 1990 )认为,珠
江三角洲中山小榄菊花会的复兴,是一种“再循环的传统”,实质上是以
过去的实践适应新的经济和政治变革。景军( 2013 : 13 )研究甘肃一孔
姓移民家族的复兴,指出大川孔庙的重建表面上复兴了传统观念和活
动,但“这些观念与活动并不是机械地返回到了过去,而是与文化的创
造相伴随,受到激进社会主义时期地方性经历的塑造,而且还渗透了人
们对当代的关怀”。
用回到过去的方式建立当下实践的合法性,是司空见惯的社会过
程。学者们借用霍布斯鲍姆和兰格( 犎狅犫狊犫犪狑犿犪狀犱犚犪狀 犵 犲狉 , 1983 )的
“被发明的传统”这一概念来解释中国乡村宗教复兴,固然有其合理之
处,但意义相当有限,因为这种视角有意无意地预设了一种难以成立的
· 1 6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