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4 - 《社会》2014年第5期
P. 184
社会学的传记取向:当代社会学进展的一种维度
求个体具有自我审查与自我净化的强大能力。到 17 世纪,哲学把个人
的感官体验(贝克莱、洛克、休谟)或内省观念(笛卡尔、斯宾诺莎)视为
知识的基础。 18 世纪启蒙主义小说的出现,使得读者能够反思像他们
一样的人以及他们周边人的生活意义。最具影响者当推《鲁滨逊漂流
记》,它想像一个人生活在孤立但能自我满足的环境中,这为基于个人
情感观念的个体抒情诗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华兹华斯在《前奏曲》中,
叙述了自己心灵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印象、感受和思想。在同一时期的
德国,“德育小说”或关于个人发展的叙事(尤其是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
学徒年代》),通过典型个人的生活经验建构了同样的世界观。其后,原
本处于从文化角度“发现”个人的最前沿的戏剧,再度成为探讨个人生
活复杂性的重要形式,尤其是在易卜生、斯特林堡与契诃夫的作品中以
及后来从米勒到贝克特一系列剧作家那里。自打问世以来,电影就成
为一种建立个人身份认同、价值与美感想像特别有力又流行的手段,通
过对“明星”的创造使理想化的个体得以推广。这些有关个人生活的各
种意象与反思,乃是最宽泛意义上的“传记”,即便它们中的大部分实质
上是以“想像”或“虚构”的方式产生(参见 犚狌狊狋犻狀 , 1998 , 2000 ; 犚狅犫犲狉狋狊 , 2002 )。
但社会科学并未对这些方法产生共鸣,甚至于将传记从自己关注
的领域中过滤出去。拉斯廷( 犚狌狊狋犻狀 , 2000 )将这种现象称为“历史性的
悖论”,原因在于自然科学方法的规范观念主导着社会科学的研究。前
者以其普遍化与抽象的方法,要求摆脱个人主观性,独立于研究对象之
外进行严谨且理性的客观观察。而对整个社会科学都有巨大影响的实
证主义,则主张社会科学要仿照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研究法则、模
式及语言,用自然实体、自然因素和自然规律来解释人类社会,以获致
后者的那种精确性与客观性。在 20 世纪早期物理学知识的影响下得
以发展的逻辑实证主义,把没有人情味的客观性( 犻犿 狆 犲狉狊狅狀犪犾狅犫 犼 犲犮狋犻狏犻狋 狔 )与
普遍性推向极致。它认为,如果不指涉可观察到的事实,也不指涉要素
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样的陈述乃是无意义的。
就社会学而言, 19 世纪将社会学从思辨哲学独立出来的孔德,就
是把“科学”理解为以实证方法为特征的自然科学,其基本精神就是把
社会视为自然的一部分,按照特定的自然法则进化发展,且只有通过自
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所普遍使用的经验手段,才能获致有关社会的知
识。他还强调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和研究结果的可证实性或重复性。
· 1 7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