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3 - 《社会》2014年第5期
P. 183
社会· 2014 · 5
传记一词有三种基本含义:一是指个人的经历,二是指反映或描绘
个人经历的作品或文献等,三是指对某一事物发展过程的记述,含有变
迁史之意(朱文华, 1993 : 3 )。广义上的传记包括自传,也包括日记、回
忆录、自画像、小说、书信、简历、年谱、备忘录、个人故事、个人档案等,
它们都具有传记的性质。尽管它们之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杨正润,
2009 ),但其共通之处都是对于“生命的书写”。本文所谓的传记,并不
完全对 应 于 中 文 里 作 为 一 种 体 裁 的 传 记 或 传 记 文 学 ( 犫犻狅 犵 狉犪 狆 犺犻犮犪犾
犾犻狋犲狉犪狋狌狉犲 ),也并不一定全是以书面的形式呈现。根据需要,我们可以
将传记理解为生命的记录、个人的生平或者一种叙事方式(传记叙事)。
本文将围绕社会学传记取向的基本议题展开,如社会学传记取向
的发生,它所具有的方法论意涵,它对于社会学实践带来的挑战以及围
绕这一取向产 生 的 主 要 争 论。对 这一 领域的 研究 前 景,本 文 持 乐 观
态度。
一、社会学的传记取向
与传记悠久的历史相比,社会科学对于传记的关注是相对晚近的
事情。托马斯与兹纳涅茨基于 1918 — 1920 年间出版的四卷本著作《身
处欧美的波兰农民》,被认为是社会学中最早的传记研究。从总体上
看,这一取 向 与 个 体 的 发 现 以 及 对 主 体 性 的 关 注 密 切 相 关 ( 犚狌狊狋犻狀 ,
2000 ; 犚狅犫犲狉狋狊 , 2002 ; 犕犲狉狉犻犾犾犪狀犱犠犲狊狋 , 2009 )。但个体生活/生命( 犻狀犱犻狏犻犱狌犪犾
犾犻犳犲 )或“个人生平”的自我呈现并不是一个新现象,作为一种“文化实
践”,它已有长期的发展( 犕犪狊犮狌犮犺 , 1997 )。罗伯茨( 犚狅犫犲狉狋狊 , 2002 : 4 )发
现,早在 18 世纪启蒙运动之前,在关于政治权利的思想中,在新教改革
的宗教 话 语 中,就 已 涉 及 “内 省”( 犻狀狋狉狅狊 狆 犲犮狋犻狅狀 )这 一 观 念。拉 斯 廷
( 犚狌狊狋犻狀 , 2000 )则将个体( 犻狀犱犻狏犻犱狌犪犾狊狌犫 犼 犲犮狋狊 )被“发现”(或曰被建构)并
成为文化关注的焦点放到西方近代社会早期,尤其是近代欧洲。
事实上,自 16 世纪末以降,欧洲社会对于个体之间的差异,对于他
们的内心世界、道德价值的兴趣就与日俱增。《哈姆雷特》中波洛尼厄斯
所言“对自己要真诚”,就反应了当时流行的观念。伦勃朗的画像与自
画像,表达了一种对自我、对时代的新反思。作为将人从其地方性背景
中解脱出来的最重要手段,文字印刷有助于个人去理解他人的经历。
起初是对《圣经》的本土化转译,后来出现诸多类型的作品。新教也要
· 1 7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