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0 - 《社会》2014年第4期
P. 60
世界工厂的“中国特色”
3. 劳动力供给问题
根据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经济学理论,劳动力短缺情形的出现可能
成为迫使资本提升工人工资、改善劳动待遇的契机,但是在中国,比如
东南沿海地区曾经出现的“民工荒”却并未迫使资本提升工人工资和待
遇,也并未带来工人处境的改变或者有利于工人的改善。这一情形仅
仅用劳动力供求关系理论无从解释,其原因当从“中国特色”中寻找。
4. 阶级斗争与工人阶级形成问题
现实告诉我们,无论是马克思( 1961 )的以“生产”为中心环节,在生
产过程中的结构位置和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剥削本质导致工人对资产
阶级的阶级斗争,并从自在阶级走向自为阶级的分析,还是将“市场”
置于核心位置,认为社会的自我保护运动将会伴随着工人运动的再次
勃兴而达到高峰的波兰尼模式(波兰尼, 2007 ),抑或汤普森( 2001 )的
《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更多地强调生产过程以外的那些复杂的社会
因素、文化因素和价值观对工人阶级形成的作用,都无法直接回答这
样的问题:中国市场化的改革与开放已经 30 多年了,为什么未见工人
阶级的形成或者工人任何形式的组织化过程?为什么富士康的青年工
人宁可选择跳楼自杀都不进行积极的表达与抗争?工人的各类抗争行
动为什么经常无效?在工人遭遇困境之时,工会在哪里?工会又在做
什么?总而言之,中国工人阶级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二、“中国特色”:权力与资本的独特结盟方式
回答上述问题,须具有社会结构性视角,即从作为结构力量的权
力、资本和劳工的关系与互动入手,方能看到中国劳工问题的本质。劳
资之间关系的紧张和冲突是经济活动中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但是少有
国家和地区达到中国大陆这样的程度:劳工与资本之间关系极度失衡,
一方极弱,一方超强,力量、能力和资源占有等方面非常悬殊,致使协商、
谈判与对抗等博弈过程无从进行,甚至博弈一词用在此处都显得过于奢
侈。我们需要分析不同力量之间何以形成如此巨大的差异,劳工为何如
此之弱,资本为何如此强大和蛮横,其力量和资源来自何处。
1. 工厂专制政体下的管理模式
,
布洛维( 犅狌狉犪狑狅 狔 1985 )在《生产的政治》一书中提出并且系统地
论述了“工厂政体”。按照他的界定,“工厂政体”包括了对工厂和劳工
· 5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