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9 - 《社会》2014年第2期
P. 109

社会· 2014 · 2

   运动方式,这就对开发和探索新的行动策略和手法提出了要求。媒体
   和传播技术的发展是街头行为艺术能够成功的关键因素。一个不难获
   得的观察是,这种抗争行动手法在国内的兴起和新媒体的发展基本同
   步,这绝不是巧合,而是两者之间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新媒体,尤其
   是以微博为代表的“大众自媒体”( 犿犪狊狊狊犲犾犳犮狅犿犿狌狀犻犮犪狋犻狅狀 )( 犆犪狊狋犲犾犾狊 ,
   2007 ),对抗争行动事件的新闻建构、行为艺术手法的组织动员和具体
   实施,直至行动诉求的修正、扩散和传播都有着重要影响。 5

       社会运动内部的特点和过程也会形塑抗争行动手法的选择。首先
   是行动者及其代表群体的结构性地位。社会中的主流和优势群体往往
   借助制度性的渠道就可以进行政治诉求的表达,而对于弱势群体和边
   缘议题,正如黄振辉( 2011 )的研究表明的那样,可能倾向于以更加非常
   规和戏剧化的形式进行抗争。本文中性别权利倡导行动的主体,无论
   是女性还是更为边缘的同性恋者,他们的结构性弱势地位也会导致对
   街头行为艺术的抗争手法的运用。相比农民和劳工群体的维权行为艺
   术更为个人化和草根化的特点,女权主义者的街头行动策略性更强。
   为了降低行动的政治风险,倡导性别平权的街头行为艺术一般采用“去
   组织化”的行动策略,往往以志愿者个人的名义和面目实施。尽管没有
   挑头的组织,但个体参与者通常来自具有相似目标和诉求的不同组织,
   显示出已有组织和网络之间的彼此渗透和支持。此外,隐形的组织活
   动,无论是事前的培训,事中的策划、组织和任务分工,直至事后的政策
   倡导跟进,都是这些街头行为艺术行动以及倡导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
   保障。
       街头行为艺术作为一种抗争行动的策略手法,正是在社会运动全
   球化和中国现实国情两者互动的背景下出现的。事实上,本文所探讨
   的“行为艺术”,在相关专业人士看来,并不能真正算作艺术学意义上的
   行为艺术。正如一名受访者点评 2012 年发生的性别平权的街头行为
   艺术事件———“只有行为,没有艺术”,这其中固然不乏对行动艺术性缺
   失的贬损之意,却一语中的地揭示出这些事件的本质是“行为”或者“行
   动”,而“艺术”只是包装和策略。此外,行为艺术发生的地点是街头,直


   5. 参见:魏伟,《新媒体和抗争行动形式库的创新:以性别权益倡导的街头行为艺术为例》(未
   刊稿)。贵阳: 2013 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政治社会学论坛”。

    · 1 0 2 ·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