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8 - 《社会》2014年第2期
P. 108

街头·行为·艺术


   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按照维基百科的定义,“行为艺术是指在特定时
   间和地点,由个人或群体行为构成的一门艺术,是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
   兴起于欧洲的现代艺术形态之一。行为艺术必须包含以下 4 项基本元
   素,除此之外不受任何其他限制:时间、地点、行为艺术者的身体以及与
   观众的交流”。 4 与传统艺术相比,公共性是行为艺术的本质特征,表演
   者通过公共空间、观者、社会话题等要素的相互作用实现行为艺术的公
   共性,一般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行为艺术具有的开放性、现场
   性、事件性、公共性和批判性等特征,近年来被中国的个人和机构策略
   性地挪用到抗争行动之中。行动以街头为场所,运用极具创意的方式
   对特定诉求进行表达,吸引大量媒体的报道,进而引发公众的关注甚至
   政策的改变。这样的抗争手法首先出现在乙肝反歧视的行动中,后来
   也被艾滋病感染者反歧视、农民和劳工群体维权(郭婷, 2013 )以及环
   境保护(陈晓运、段然, 2011 )等领域的抗争行动所借鉴,都在不同程度
   上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女权主义者争取性别平等权利的街头行为
   艺术,也是抗争行动形式库在不同社会运动团体之间彼此扩展的结果。
   需要指出的是,运用街头行为艺术的手法进行诉求表达能否成功深受
   行动创意和设计的影响,因此,对于行动参与者的文化资本的要求相对
   较高。这些社会运动团体的组织形态和诉求表达与西方意义上的“新
   社会运动”比较接近,一方面行动的核心是能力较强的少数个人及其依
   托的一个小规模的朋友网络,另一方面运动的诉求集中在价值观层面,
   很少触及根本的政治经济结构(赵鼎新, 2006 )。这些特点加上“男女平
   等”的基本国策所赋予的合法性,就不难理解街头行为艺术作为一种抗
   争行动手法在性别权利倡导行动中为何取得了更加明显的成效。
       如何理解作为抗争手法的街头行为艺术近年来在中国的兴起?按
   照泰勒和范代克的分析框架,抗争行动形式库的演化和选择受到外部
   历史条件和内部运动过程的共同影响。从外部历史条件看,主要包括
   国家的性质(民主或者威权)和技术的发展。在中国目前的政治制度框
   架之下,制度外特别是对抗性策略面临的政治和法律风险较大,行动成
   本较高,因此,社会行动者较少机会运用西方国家常见的集会和游行等


   4. 参见维基百科( 2013-08-25 ): 犺狋狋 狆 :// 狕犺.狑犻犽犻 狆 犲犱犻犪.狅狉 犵 / 狑犻犽犻 / %犈8%犃1%8犆%犈4%犅8%
   犅犃%犈8%89%犅犃%犈6%9犆%犃犉 。

                                                          · 1 0 1 ·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