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6 - 《社会》2014年第2期
P. 106

街头·行为·艺术


   发展和民族国家的兴起,蒂利( 2009 )阐述了抗争行动形式库的历史演变
   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按照蒂利的分析框架,集体行动形式库具有
   相当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因为这主要受到行动者所处文化的影响,行
   动者会按照他们熟悉的方式行事。同时,形式库也有一定的可变性,行
   动者会在原有手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甚至创新,从而为集体行动形式库
   内容的改变奠定基础(赵鼎新, 2006 )。抗争行动形式库的运用及其创
   新,受到社会运动外部历史条件和内在运动过程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前者包括政治权威的性质、政治权威控制的地理疆域和技术条件,后者
   包括行动者的组织化程度、集体行动采用的文化框架和参与者的结构性
   地位( 犜犪 狔 犾狅狉犪狀犱犞犪狀犇 狔 犽犲 , 2004 )。尽管深受具体历史和文化语境的影
   响,抗争行动形式库中的各种行动策略仍然可以在不同的社会运动团体
   之间互相学习和借鉴,具有“模块”的意义。这在资讯高度发达,社会运
   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表现得更为突出( 犜犪狉狉狅狑 , 1993 )。
       现有制度框架下集体行动和社会运动的策略及其效果研究,是近
   年来中国抗争政治研究的重点之一(张磊, 2005 ;俞志元, 2011 )。国
   内抗争政治策略研究集中于“以法抗争”、“以理抗争”(于建嵘, 2008 )、
   “ 以气抗争”(应星, 2007 )、“以势抗争”(董海军, 2008 )和“以死抗争”
   (徐昕, 2007 )等一系列策略性框架的探讨,而对于抗争行动的具体策
   略形式,也就是抗争行动形式库的研究不多。通过剖析发生在珠江三
   角洲地区的系列“跳桥秀”的典型案例,黄振辉( 2011 )进行了转型期底
   层政治的“表演性抗争”的探讨,与本文的研究主题最为接近。“表演
   性”是抗争行动的一般性特征,尤其体现在形式库的运用上。形式库
   ( 狉犲 狆 犲狉狋狅犻狉犲 )的词义源于戏剧,其中所涉及的社会运动及其反对者之间
   发生的 互 动 可 以 理 解 成 一 种 “策 略 性 表 演”( 狊狋狉犪狋犲 犵 犻犮狆 犲狉犳狅狉犿犪狀犮犲 )
        ,
   ( 犜犻犾犾 狔 1995 : 43 )。黄振辉研究的“跳桥”以及“跳楼”、“自焚”等被媒体
   广泛报道的个体性抗争行为,从某种意义上也成为当下底层抗争政治
   形式库的构成之一。他的文章还分析了表演性抗争事件的发生机理,
   包括特定的社会基础、参与群体的结构性特征和媒体的作用等,都对本
   文启示良多。尽管存在诸多发生机理上的可比性,但相对此类“以死抗
   争”行为的极端性和破坏性,本文研究的街头行为艺术不仅形式上更加
   温和新颖,而且策略运用更加复杂,效果方面也更具建设性。
       本文采用访谈法和文献研究,主要关注三个问题:( 1 )街头行为艺

                                                           · 9 9 ·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