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4 - 《社会》2014年第2期
P. 104

街头·行为·艺术


   性骚扰等日常生活中的诸多议题,这使得 2012 年被媒体称为中国“女
   权行动元年”。 2 除了聚焦性别平等的议题,这些行动还有一个不容忽
   视的共性,就是直接走上街头,以一种温和却有富有创意的方式,向社
   会传达性别平等的理念。这些行动者称其为“行为艺术”。作为在中国
   出现的一种新的抗争行动手法,这种在城市街头面向公众开展的街头行
   为艺术,正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
       本文将首先回顾西方社会运动研究中关于抗争行动形式库的理论
   文献,着重梳理影响特定抗争行动手法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相比国
   内学界近年来抗争政治研究整体蓬勃发展的局面,抗争行动形式库的研
   究较为缺乏,本文将对有限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和评述。基于近年倡导
   性别平等的街头行动的实证资料,文章的主体部分首先呈现了作为抗争
   行动手法的街头行为艺术近年来在中国大陆抗争政治景观中的兴起,分
   析了促成其发展的内外因。围绕这一策略手法的三个关键词———街头、
   行为和艺术,文章接下来详细讨论了它们各自对于抗争行动的意义及其
   对实施效果的影响。文章最后提出,需要从政策改变、参与动员和文化
   变迁三个层面评估运用街头行为艺术进行诉求表达和政策倡导的成效。

       一、抗争行动形式库的演化和选择

       关于抗争政治( 犮狅狀狋犲狀狋犻狅狌狊 狆 狅犾犻狋犻犮狊 ,是集体行动、社会运动和革命
   的统称)( 犕犮犃犱犪犿 , 犲狋犪犾. , 2001 ;赵鼎新, 2006 )研究的发展,是进入
   21 世纪以后中国社会学最为引人注目的变化之一。这一方面与转型
   社会中社会矛盾激化、公民意识觉醒、维权运动蓬勃发展的背景有关,


   们举着“平等才和谐,暴力无特区”、“爱,不是暴力的借口”等宣传牌进行拍照和展示,同行的
   志愿者向路人散发反暴力的宣传资料。“反对李阳家暴”则是围绕李阳的离婚案,女权组织与
   个人开展的一系列对于遭受家庭暴力的李阳妻子 犓犻犿 的街头声援活动。针对高考招生中一
   些专业出现的性别歧视问题,北京一家女权组织向教育部申请相关信息公开。由于不满教育
   部的答复,三位年轻女性在广州文塔下互剃光头,用“光头”这一意象表达对教育部回应的不
   满,认为教育部回应等于“零”,希望教育部能进一步“亮”出哪些特殊专业可以提高女生录取
   标准及其依据。第二天,北京的另外三位年轻女性也进行响应,加入到“光头姐抗议教育部”
   的行动中。“光头行动”被新浪微博“女权之声”推广后,得到众多网友的响应,社会各界人士
   又进一步申请信息公开,最终得到教育部比较完整的答复。
   2. 参见:李银河,《性别平等不能只停留在学院里》,引自网易( 2013-08-24 ): 犺狋狋 狆 :// 犾犪犱 狔 .
   163.犮狅犿 / 13 / 0130 / 23 / 8犕犌犓犉犔0犓00264犕犝犐.犺狋犿犾 。


                                                           · 9 7 ·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