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5 - 《社会》2014年第2期
P. 105

社会· 2014 · 2

   另一方面也是与国际学术研究和话语不断接轨的结果。早期的研究侧
   重于宏观的结构性分析( 犔犲犲 , 1998 ;刘能, 2004 , 2008 ;孙立平, 2006 ),
   近期研究则更加关注资源和参与动员(石发勇, 2005 )、机会空间的营造
   (施芸卿, 2007 )、组织能力与 策略(陈 映芳, 2006 ;应星, 2007 ; 犛 狆 犻狉犲狊 ,
   2011 ;陈晓运, 2012 ;曾繁旭等, 2013 )、框架过程(佟新, 2006 ;黎相宜,
   2009 ;曾繁旭, 2009 ;陈映芳, 2011 )以及(新)媒体的影响(林芬、赵鼎新,
   2008 ;孙玮, 2008 ;黄荣贵、桂勇, 2009 )等具体机制的研究,基本涉及
   了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的各种议题。然而,正如一些学者(黄荣贵、桂勇,
   2010 : 186 )所指出的那样,现有文献中有一个明显缺乏的部分,就是关
   于抗争行动形式库的研究。
       学者用“抗争行动形式库”( 狉犲 狆 犲狉狋狅犻狉犲狊狅犳犮狅狀狋犲狀狋犻狅狀 ) 3 描述一个群
   体为争取共同利益在一起行动时所可能采用的一系列随时间不断发展
   演化的策略和手法的组合。在这个概念的首创者蒂利( 2009 : 4-5 )看
   来,抗争行动形式库和群体性的诉求伸张,以及参与者协同一致的价值
   ( 狑狅狉狋犺犻狀犲狊狊 )、统一( 狌狀犻狋 狔 )、规模( 狀狌犿犫犲狉狊 )和奉献( 犮狅犿犿犻狋犿犲狀狋 ),简
   称 犠犝犖犆 的集中展示共同构成了社会运动的三大要素。抗争行动可
   以采用一系列策略手法,包括从会议、游说、投票、请愿等传统性手法,
   到游行、罢工、示威等对社会秩序造成干扰的对抗性手法;从导致经济
   损失和人员伤亡的暴力行动,到通过信仰仪式、艺术表演、诗歌朗诵等
   表达政治诉求的日常生活文化实践。在蒂利等人理论构建工作的基础
   上,泰勒和范代克( 犜犪 狔 犾犲狉犪狀犱犞犪狀犇 狔 犽犲 , 2004 )又 提出 了“策略形 式
   库”( 狋犪犮狋犻犮犪犾狉犲 狆 犲狉狋狅犻狉犲狊 )的概念,所有策略形式都包括三个方面的内
   容:主 张 ( 犮狅狀狋犲狊狋犪狋犻狅狀 )、意 图 ( 犻狀狋犲狀狋犻狅狀犪犾犻狋 狔 )和 集 体 认 同 ( 犮狅犾犾犲犮狋犻狏犲
  犻犱犲狀狋犻狋 狔 )。相比蒂利的概念专注于抗争行动的 工具性 诉 求和外在 效
   果,这一概念关注策略形式在社会运动内部的影响,并吸收了资源动员
   理论和政治过程理论中有关策略理性的内容。泰勒和范代克的概念演
   进,对于理解街头行为艺术这一新的抗争行动手法在当代中国的出现
   和发展有着更为直接的理论启迪意义。
       通过对抗争行动的丰富史料的梳理和分析,特别是随着资本主义的


   3. 目前国内对“ 狉犲 狆 犲狉狋狅犻狉犲 ( 狊 )”这一社会运动的关键术语有不同的译法,包括(复数形式)“形
   式库”(赵鼎新, 2006 )、“常备剧目”(蒂利, 2009 )、“(斗争)手法”(塔罗, 2005 )。本文的用法
   参考上述文献,单数形式使用“抗争行动手法”,复数形式使用“抗争行动形式库”。

    · 9 8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