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2 - 《社会》2014年第1期
P. 72

从边缘到主流:集体行动框架与文化情境


   的共识,即,将诉求重点从反对菜园村拆迁转向“反高铁”,但要建构怎
   样的新框架一时尚未有明确方案。
       正当抗争者摸索新的动员框架时,外界的一则重要信息成为他们
   的突破口。 2009 年 5 月 28 日,香港《经济日报》的报道披露,高铁的造
   价可能从原来的 395 亿港币增加至 630 亿,加上已经拨付使用的 39 亿
   多港币的前期勘测费用,高铁的全部成本总共约 669 亿港币,这个数字
   令抗争者兴奋不已:
           我们很激动, 669 亿出来得太及时了,以后的运动我们光
       打这个“ 669 亿”就足够的了……这是天价高铁啊,用的又是
       公帑(笔者注:公共财政),香港人会很介意。(与 犆 的访谈,
       2009 年 12 月 2 日)
       在随后的论述中,“ 669 亿”的“天价高铁”反复出现在各场运动中。
   在高铁与普通市民之间,抗争者终于找到了两者冲突的焦点:高铁动用
   的是公共财政拨款,是公共的钱袋子,成本越大意味着人们要从自己钱
   包里掏出越多的钱来支撑高铁的建造。他们反复论述,试图在高铁与
   普通市民的切身经济利益之间建立联系,如,“ 669 亿”相当于每个市民
   为高铁买单 1 万港币。而后,在立法会审议高铁拨款的会议期间,抗争
   者分别组织了四场较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抗议活动:“ 11 · 29 反高铁·
   停拨款大游行”、“ 12 · 18 请假包围立法会”、“ 1 · 8 全民 犅犐犌 爆立法
   会”和“ 1 · 14-1 · 16 万人决战立法会”。在每一场运动中,“ 669 亿”成
   为抗争中最常见和最显眼的标语,动员者还将“ 669 亿”与不同人群的
   具体利益相挂钩,或将“ 669 亿”描述为属于“我们(普通市民)的钱”,政
   府不可因高铁而肆意浪费“由一般市民一元一角积蓄下来的公帑”。 12
       抗争者在“ 11 · 29 反高铁·停拨款大游行”的动员宣传单页中这
   样写道:
           香港有些第一,我们不想要:我们不想要楼价世界第一,
       我们不想要贫富悬殊在已发展地区第一,我们也不要用 669
       亿,建全世界最贵的铁路。……如果你认为 669 亿应有更利
       民的用途,如改善医疗、教育、空气污染、开展减贫计划、增加


   12. 参见:“五 区 苦 行 · 八 十 后 反 高 铁 宣 言 ”,网 址: 犺狋狋 狆 : ∥ 狑狑狑.犻狀犿犲犱犻犪犺犽.狀犲狋 / 狀狅犱犲 /
   1005610.

                                                           · 6 5 ·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