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6 - 《社会》2014年第1期
P. 76
从边缘到主流:集体行动框架与文化情境
们通过拍摄展播有关菜园村抗争的纪录片、出版书籍、建立社团和组织
讨论等方式,将菜园村的故事以及新的价值传播给大众。“反高铁”运
动中的核心社会运动领袖自此长期关注香港的土地及农村问题,活跃
在各种农村抗争中,他们甚至成立专门的社团“土地专业联盟”,“支援
各区的反迫迁及保育运动,推动本地农业和社区经济的发展及研究,培
养新一代社区运动组织者”。 20 “反高铁”运动中的社会运动领袖成为
“土地正义联盟”的核心成员,并参加 2012 年立法会选举,希望在制度
框架内推广及实践土地、农业和社区价值。可见,“反高铁”运动将有关
土地和农业的讨论和抗争带入本土公共空间。在“反高铁”运动前还比
较零散、模糊和不为大众所知的边缘价值,通过运动者的论述和实践
后,逐渐成为一个有着明确论述、具体话语及行为载体的显在价值。在
社会运动的推动下,作为结构性因素的文化也在被改造。
五、讨论与结论
在第一阶段的抗争中,反对者并未达到他们预期的动员效果,使用
“土地—农业”这些对普通香港人来说并不熟悉的边缘价值作为动员框
架,难以迅速让民众理解、接受和产生共鸣,更难说服他们参与抗争。
另外,在这个阶段,作为反运动框架( 犮狅狌狀狋犲狉犿狅狏犲犿犲狀狋犳狉犪犿犲狊 )的官方
话语显得异常强大。政府的反运动框架集中在高铁的“经济价值”,它
对高铁所给出的主要理据包括:高铁将连接内地高铁网络,建设“珠三
角一小时生活圈”,促进粤港融合,防止香港在全国经济发展脉络中被
边缘化;高铁在建设期间将为香港提供 1.9 万个职位;高铁每日客流量
将有 9.9 万人,每年可为市民节省 4000 万小时的交通时间,营运 50
年的经济效益可达 830 亿港币。 21 总之,高铁将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有助于香港的长远发展。社会对政府的论述深信不疑,也普遍支持建
设高铁。 22 即使在第一阶段抗争进行了半年后,依然有约 84% 的民众
20. 参见:“土地正义联盟”的几项主张: 1 )城乡共存共生, 2 )保育生态环境, 3 )捍卫居住权利,
4 )打倒地产霸权, 5 )结束官乡商勾结, 6 )落实民主规划。参见:“土地正义联盟”网站( 犺狋狋 狆 ://
犾犪狀犱 犼 狌狊狋犻犮犲犺犽.狅狉 犵 /)。
21. 参见:“高铁年内动工创职 1.9 万”,《星岛日报》, 2009 年 2 月 10 日。
22. 比如,在运动开始之初的 2008 年底,连当地最反对派的报刊《苹果日报》都有类似“高速铁
路益香港”、“曾特首你想裁员潮涌入礼宾府吗?”等要求政府尽快进行高铁规划和建设的报道。
· 6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