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7 - 《社会》2014年第1期
P. 77
社会· 2014 · 1
支持建高铁, 23 而这一比例到 2010 年 2 月已下降到约 40% 。 24
2009 年中高铁造价升至“ 669 亿”,这一变动被抗争者抓住并大量
使用进动员话语。抗争者策略性地调整动员框架,使用“ 669 亿”“打头
阵”,通过各种论述把抗争从菜园村一村的事件塑造为与所有普通市民
切身物质利益息息相关的事件。这样的关联抓住了香港文化中物质主
义主流因素,为人们参与抗争提供了动机。关心物质价值的大众会为
了维护自身的物质利益关注并和菜园村抗争者共同反对高铁,民众因
此被动员起来。
在第二阶段的抗争中,政府方面的“反运动框架”没有变动,而抗争
者则通过各种论述对抗和打击政府的框架。他们对政府有关高铁经济
价值的理据逐一反驳:引用经济学者的评估,指出“ 669 亿天文数字造
价令高铁难有回本之日,而且因为经营成本昂贵,若客流量不及预期,
港铁或政府将要长期补贴”。 25 对比现有列车和高铁的票价,高铁票价
昂贵,普通市民难以承担,高铁“只是有钱人的玩意”。 26 通过这些反“反
框架”的话语活动,抗争者成功扭转人们对高铁的最初印象,使各界开
始重新考量高铁的真正价值,发现政府的漏洞,打破原来对高铁经济价
值的简单迷信。
从“反高铁”的案例中可以看到,在动员过程中,社会运动领袖或社
会运动组织并不是唯一的框架制造者,其他主体,如政府,也会对事件
,
和问题做与抗 争 者 相 互 对 立 或 具 有 竞 争 性 的 界 定 ( 犕犮犆犪狉狋犺 狔 犛犿犻狋犺
犪狀犱犣犪犾犱 , 1996 ),社会运动领袖塑造的集体行动框架试图动员民众参
与抗争,而其他的反运动框架则试图去动员化( 犱犲犿狅犫犻犾犻狕犪狋犻狅狀 )。集体
行动框架必须比其他反运动框架更贴近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日常关怀,
更符 合 人 们 对 现 实 的 普 遍 理 解,才 可 能 赢 得 民 众 共 鸣 ( 犛狀狅狑 犪狀犱
犅犲狀犳狅狉犱 , 1988 ; 犅犲狀犳狅狉犱 , 1993 )。在“反高铁”运动中,政府的反运动框
23. 参见:城大高铁项目 2009 年 5 月民意调查项目,网址: 犺狋狋 狆 :// 狑狑狑.犻狀犿犲犱犻犪犺犽.狀犲狋 / 狀狅犱犲 /
1003552.
24. 参见:港大高铁项目 2010 年 1 月 14 日民意调查结果,网址: 犺狋狋 狆 :// 狆 狅狊犻狋犻狏犲犽.狑狅狉犱 狆 狉犲狊狊.
犮狅犿 / 狋犪 犵 / %犈9%犃6%99%犈6%犅8%犃犉%犈5%犃4%犃7%犈5%犃犇%犅8%犈6%犅0%91%犈6%
84%8犉%犈7%犃0%94%犈7%犃9%犅6%犈8%犃8%88%犈5%8犃%83 /
25. 抗争者在“ 12 · 18 请假包围立法会”的动员宣传单页中使用了这样的表述。
26. 相关的表述如:独立媒体的报道“你知道广深港高铁吗?”( 2009 年 6 月 13 日)、“富人的交
通,穷人的战场”( 2009 年 10 月 26 日)。
· 7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