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4 - 《社会》2014年第1期
P. 234

叩开“受苦人”的历史之门


   主要的威慑性手段。到了 1933 年,中央苏区开展“查田运动”时,此时
   的土地革命已经初步汇聚了各种新的传统:最初来自五四时期“走向民
   间去”的社会调查思潮、最后由毛泽东集大成的新式的农村调查研究传
   统;来自左翼文化运动的大众文艺和留俄学生的宣传传统在苏区土地
   革命中的发扬光大;来自王观澜、邓子恢等对量化阶级标准的不断发明
   和修补。所有这些老传统与新发明的复杂“配置”,使得来自苏联和共
   产国际的“反富农路线”斗争的指示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有了独特的内
   涵。而这些新的权力技术又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族传统、庙宇集市、土
   (籍)客(籍)矛盾、帮会匪盗等发生种种碰撞,产生各种变形。这还仅仅
   是土地革命时期土改技术源流的一个粗略概说,到抗战时期和解放战
   争时期,土改技术就发展得更加复杂。
       当然,笔者并不是说郭著应该去承担对这些权力技术源流的梳理,
   而是认为,只有把作者所呈现给读者的这部村庄口述史著作放置在长
   时段的历史源流中去观照,才能真正深刻理解郭著在书末所勾勒的中
   国共产主义文明的那些基本特征,也才能发现那些仅靠底层口述史研
   究难以洞悉的中国共产主义文明的特征。

       四、小结

       通过村庄口述史去探究中国共产主义文明的逻辑是一个全新的课
   题,郭于华以她的激情、睿智和执著为此付出了开创性的努力。无论是
   她用录音机给我们留下的珍贵历史记录,还是她用笔所作的充满洞见
   的分析,甚至她在探索中所展示的某些困顿和难题,都毫无疑问地构成
   了进一步推进底层口述史研究、探究中国共产主义文明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犚犲犳犲狉犲狀犮犲狊 )
   陈寅恪 .2001.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犕 ] .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杜靖 .2011. 作为概念的村庄与村庄的概念[ 犑 ] . 民族研究( 2 ): 91-102.
   方慧容 .2001. “无事件境”与生活世界中的“真实”[ 犌 ]//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
      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 . 上海人民出版社: 467-586.
   福柯,米歇尔 .1999. 无名者的生活[ 犑 ] . 李猛,译 . 社会理论论坛( 6 ): 59-68.
   郭于华 .1998. 不适应的老人[ 犑 ] . 读书( 6 ): 96-101.
   郭于华、孙立 平 .2002. 诉 苦:一 种 农 民 国 家 观 念 形 成 的 中 介 机 制 [ 犑 ] . 中 国 学 术 ( 4 ):
      130-157.
   郭于华 .2006. 转型社会学的新议程———孙立平“社会断裂三部曲”的社会学述评[ 犑 ] . 社
      会学研究( 6 ): 195-211.

                                                          · 2 2 7 ·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